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带刺的朋友》教案

2025/10/23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带刺的朋友》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带刺的朋友》教案 篇1

本文记叙了一个秋天新月斜挂的夜晚,一只刺猬偷枣的故事。文章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用词准确,特别是描写刺猬偷枣的过程,把刺猬的机灵、敏捷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的本事高明,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一颗热爱小动物的心,天生和动物有亲密感。学习这篇课文,他们会有浓厚的兴趣,会跟随作者一起去“抓”那个偷红枣的小偷,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语文学习不仅要抓住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要紧扣语言文字来体验和感悟,在阅读中走进文本。本课教学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2个字,掌握本课的重点词语。

2.朗读课文,能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文中生动的语言。

4.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读、议、思”等多种学习方式体会“我”对刺猬的喜爱与钦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刺猬偷枣这件事中体会刺猬的本事高明,激发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2个字,会写重点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从刺猬偷枣中体会刺猬的本事高明。

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师:课件。

学生:了解刺猬的相关知识。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2个字,掌握本课的重点词语。

2.朗读课文,找出刺猬偷枣的部分。

重点

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2个字,掌握本课的重点词语。

难点

朗读课文,找出刺猬偷枣的部分。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秋天,是瓜果成熟、收获的季节,瞧,图上画着什么呀?

1.出示《秋枣》图,学生说图意,师引导学生用上动词“挂满”,数量词“一颗颗”来体现红枣的多。

师:枣儿长得可真好!你们想不想摘一些来尝一尝?这不,咱们有位带刺的朋友就迫不及待,抢先行动了。

2.教师板书:带刺的朋友。

3.出示刺猬图和词语“刺猬”。

师:它是谁呀?它和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4.学生交流。

二、整体感知

1.打开书,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读书要求:字字响亮,句句通顺。

2.学习字词。

刺?枣树?一颗?眼馋?惊讶?猜测

监视?逐?扎?聪明?忽然?圆乎乎

暗暗?伸出?匆匆?水沟?偷枣?追到

缓慢?弯腰?恍然大悟

3.同桌相互交流。

4.检查预习情况。

(1)“开火车”读词语,教师正音,重点指出“扎”是个多音字,在文中读zhā。

(2)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关于刺猬的什么事?(偷枣)

(3)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共同点评。

三、朗读刺猬偷枣的段落

1.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部分,做上记号。

2.全班交流。

◇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挂满红枣的枝杈慢慢弯下来。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

◇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3.同桌互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交流记字的方法。

2.教师着重指导“刺、枣、忽、匆、腰”的写法。

(1)注意“刺”与“枣”的写法。

(2)“忽”的上部与“匆”字要区分开来。

(3)“腰”右部上边是“”,不要写成“西”。

3.词语练习。

(1)用“刺、枣、颗、忽、暗、伸、匆、沟、聪、偷、追、腰”做扩词游戏。

(2)教师提供词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4.学生书写生字,师提示:注意根据字的间架结构合理安排书写。

五、课堂练习

1.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新词。

带刺的朋友

刺猬偷枣

《带刺的朋友》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本文通过记叙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这件事,从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全文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用词准确,特别是细致地描写了刺猬偷枣,把刺猬的机灵、敏捷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本事高明,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本课教学目标】

1.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抓住作者情感变化这条主线,从“我”对刺猬不同的称呼切入,通过理解关键词,有感情朗读,体会“我”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3.让学生代入角色,选一部分用“小大家都夸我——偷枣本事真高明”开头,说一段话。

4.借助板书,练习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带刺的朋友是文中的小刺猬,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想围绕它写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明确:秋天的一个晚上,小刺猬偷枣。

2.能用三个简洁的词语概括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吗?

交流明确:爬树、摇枣、收枣、逃走

板块二:从课题切入,感受情感变化

1.课文的`标题是《带刺的朋友》,作者把小刺猬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可在文中,作者对小刺猬是怎样称呼的呢?

那个东西、那个家伙、聪明的小东西

2.为什么同一个小刺猬,作者会用不同的称谓来称呼它呢?

第一次:自由朗读2-5节,想想作者为什称呼它为“那个东西”?

提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体会,重点感悟“诡秘”。

第二次:自由朗读6-9节,作者为什么改称它为“那个家伙”?“那个东西”比较,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提示:引导学生抓重点“兴许”“噼里啪啦”“恍然大悟”,去感受小刺猬偷枣的高明,体会到作者对它的好奇和惊讶。

第三次:聪明的小东西

从收枣这部分内容最能感受小刺猬的“高明”。抓住重点词语“逐个归拢”“长大了一圈”去体会转化角色,你就是那只高明的小刺猬,请你来介绍你是怎样做到的?用“小大家都夸我——偷枣本事真高明”开头,以小刺猬的口吻,介绍如何“收枣”。

板块三:借助板书,练习简要复述课文

提供句式:课文主要讲了(时间)(人物)(做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板块四:激发兴趣,推荐《带刺的朋友》这本书

《带刺的朋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反复朗读,能够说出课文中刺猬的故事。

培养学生对刺猬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讲解重点生字词

齐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三、品读课文,探究深意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刺猬是怎么偷枣的

小组讨论,理解情感

教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并结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逐字稿

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大家看图片上是什么呀?哦,是红枣,这么多红彤彤的枣挂在树上,同学们想吃吗?嗯!大家都想吃,同学们,那咱们要怎么摘下来呀?小红同学,哦,找个梯子爬上树就摘下来了。同学们,那小动物如果要吃枣会怎么摘下来呢?小明同学,哦,如果是鸟直接飞上去了。那如果是别的动物呢?今天我们就要看小刺猬是如何摘枣的!让我们一起学习《带刺的朋友》!

跟老师一起读课文题目《带刺的朋友》,这里带刺的朋友说的是谁呢?哦,就是刺猬。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老师看到大家都抬起头来了,大家有不认识的字词吗?老师帮大家列在PPT上了,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学习。嗯,老师看到大家都抬起头来了,通过刚才的'小组学习哪个小组给大家领读一遍生字?嗯,一小组,好,一小组同学读音非常准确!二小组给一小组读的生字组个词!嗯,三小组同学不甘落后一直在举手,三小组同学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记忆字形的窍门吧!哦,三小组同学说,伸展的伸是单人旁加一个申请的申,可以这么记忆:上课累了,我举手向老师申请升个懒腰!哇!根据三小组同学的描述老师都想伸个懒腰了,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的形。我们给爱动脑筋的三小组同学鼓鼓掌!

我们学会了生字,那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小刺猬是如何偷枣吃的!

刚刚同学们自己朗读了课文谁来说说我是怎么观察小刺猬在偷枣的呢?张三同学,哦,在一个黑暗的晚上我躲在树后面偷偷观察的。同学们怎么知道这个晚上光线比较暗呢?哦,课文说里有这么几个词:新月斜挂、朦胧。大家说说什么叫新月斜挂呀?哦,就是刚刚有一点点月牙。这个时候月光明亮吗?对,不明亮,所以是朦胧的。这个时候作者就看到了小刺猬!

刚刚看到小刺猬是什么样子的呢?小红同学说一说,哦,在这朦朦胧胧的月光下面小刺猬就是一团圆乎乎的东西。

看到这么一团圆乎乎的东西我是怎么想的呢?哦,我很奇怪不知道是什么!大家读一读这一句话,体会一下作者的感受!

接下来这团圆乎乎的东西在做什么呀?小黑同学,给大家读一读第5-6自然段!谁能说说这团圆乎乎的东西第一步是怎么做的呢?小白同学,哦,第一步爬上树把树枝压弯!

那接下来呢?我们请小王同学读一下第7自然段!这一段这团圆乎乎的东西在做什么呀?哦,是摇晃树枝把枣都晃下来!

接着呢?谁来读读第8自然段!好,小红同学!嗯,枣掉下来之后圆乎乎的东西又做了什么呢?哦!自己跳下来了!

这时候作者才发现他是个刺猬呀!

红枣已经落下来了,小刺猬该怎么把红枣拿走呢?我们大家一起读一读第10自然段!同学们你们知道小刺猬是怎么带走红枣的吗?哦,把红枣都扎在背上!这里有个词:匆匆。什么叫匆匆呢?哦,就是速度快。那这时候小刺猬为什么突然速度快了呢?大家想象一下!张三,哦,因为看见红枣掉在地上小刺猬已经迫不及待啦!然后小刺猬一打滚红枣就粘在身上了!

小刺猬得到红枣然后呢?哦,就赶紧急火火的跑了~

同学们,看到小刺猬偷枣的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小刺猬大家想用什么词呀?小红同学,哦,机灵!还有吗?哦,可爱!还有吗?聪明!

嗯,看来同学们都很喜爱小刺猬!作者也是,看看作者是怎么感叹的呀?对,作者说聪明的小东西!本事真高呀!

那小刺猬带着一身的红枣急匆匆的跑了,跑了以后呢?大家有什么疑问吗?张三,哦,小刺猬跑回家怎么拿下来身上的红枣呢?还有吗?哦,他的家在哪呢?还有吗?哦,他是不是个妈妈呢?

同学们的问题真多呀,看看我们作者有哪些问题呢?我们一起读最后一段!哦,作者也有不少问题然后一直跟着小刺猬,结果小刺猬钻进洞不见了!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大家喜欢小刺猬吗?嗯,老师听见大家回答得很响亮!那我们回想一下小刺猬是怎么偷枣的?我们小组之间讨论一下,互相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遍小刺猬偷枣的过程,现在开始!

一小组同学已经做好了,二小组同学也回过头来了!来,我们请一小组同学说说。哦,小刺猬先爬上树,然后压弯树枝把红枣摇晃下来,自己跳下去,然后打滚就把红枣粘在身上带走啦!

一小组同学说得很准确!我们给一小组同学鼓鼓掌!那带走以后呢?刚刚同学们有很多问题,我们接下来就请大家课后根据自己的问题发挥想象力续写一下小刺猬钻进洞里之后发生了什么。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同学们,下课!

《带刺的朋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枣、馋、缓”等十个生字,领会多音字“扎”,会写“枣、刺”两个字。

3、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通过动词、拟声词的运用感受刺猬的高明,体会语言的生动。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语言的生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在我们多姿多彩的童年中肯定有许多朋友,有的给你精神上的鼓励,有的给你学习上的帮助,有的朋友给你的生活带来乐趣……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作者有一位特别的朋友,他是一位带刺的朋友?(板书:23带刺的朋友)来,让我们读好课题。

2、带刺的朋友是谁?(刺猬)

3、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了是不是?那我要再考察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打开课文,一起来认识下这位“带刺的朋友”。老师播放录音朗读,我们跟着一起读好不好?然后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刺猬的什么事?

2、生汇报,指导概括出:课文主要讲了一只刺猬偷枣的故事。(板书刺猬偷枣)

3、观察“枣”与“刺”,你有什么发现。

(1)生汇报

预设:“刺”左边部分有勾,枣上边部分没有勾;“刺”是左右结构,“枣”是上下结构……

(2)“枣”字演变:

为什么“枣”“刺”有相同的偏旁“朿”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我们来看一下枣字的起源。

引导:这是一棵枣树,枣树的特点是树比较直,而且有刺,勤劳而智慧的古代人民创造了“枣”字,观察金文的枣,有什么特点,(像一棵树、有刺),所以在小篆是两个朿叠在一起,再往下看楷书就

(3)指导书写“枣”“刺”。教师提醒注意关键笔划,学生练习。

三、走进课文、理清脉络

1、写好了枣字,你们指导枣是什么季节成熟的吗?你们看(出示课件)

哇,你们都发出了赞叹!那么这句“秋天到了,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你觉得把这些枣的漂亮写出来了吗?

2、我们看看作者是怎么介绍的。

课件出示,对比:

秋天到了,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儿,风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问:下面这段好在哪儿,写出了枣的.哪些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预设:

美:句中把红枣比作玛瑙,(指导:从“轻轻摆动”“晃来晃去”把枣的动态写出来了,给人无尽的想象。)

数量多(挂满、一颗颗、无数)

香(飘香):香气四溢,让人馋涎欲滴。

师小结:这段话抓住红枣的“动态美”、“数量多”、“香味”来描写红枣,尤其是比喻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红枣的样子。在我们写一样事物的时候也可以从各个方面来介绍,还可以适当地使用比喻句,使文章内容表达的更生动形象。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朗读这一段。

3、枣儿这么美、这么多、这么香,真是太诱人了,用课文里的话说就是看着就让人“眼馋”,在这里眼馋是什么意思?馋跟什么有关?食字旁跟什么有关?善于用形声字的方法来认识字。

4、所以啊,引来了贪嘴的刺猬。刺猬呀,偷枣来了?

5、快速默读课文,想想哪一个句子概括刺猬偷枣的本事。出示句子: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四、体会刺猬的“高明”,感受语言的生动

1、高明是什么意思?那么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到底高明在哪里呢?请认真读课文

2—11自然段,哪些语句最能让你感受到刺猬的高明?把他做上记号,等下与同学交流。

2、学生交流体会,教师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

预设:

一天晚上,新月斜挂,朦胧的月光透过枝叶,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往树上爬……

(1)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新月、朦胧:美丽而宁静)指名读句子。

(2)这“圆乎乎的东西”是什么?可是此时的作者可还不知道这圆乎乎的东西是一直刺猬呢!

刺猬在干什么?(板书:爬)

(3)刺猬是怎么上树的?(缓慢地往树上爬)

(4)它爬树为什么是“缓慢地”?理解“缓慢”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深处的枝条……

师引:小刺猬不仅缓慢地往树上爬(板书:爬),它还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刺猬为何要爬到“枝丫”?理解诡秘(联系上下文):隐秘不易捉摸(板书:爬上枣树)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哩啪啦地落了一地。板书(用力摇晃)

交流:为什么加上“兴许”,作者不能肯定地表示刺猬是在用力摇晃?(天黑,看不清)。

引导:刺猬是不是在用力摇晃?哗哗、噼哩啪啦是什么意思?

用上噼里啪啦说明了什么?

(A掉下的红枣数量多B刺猬用的力量大C当时是晚上,很安静)

我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引导:拟声词“噗”的用处。拟声词的运用让课文更加有声有色。

过渡:是啊,这一掉刺猬摔得还挺重,“噗”的一声,而此时作者也终于看清了这个圆乎乎的东西是一只—刺猬。(课件)

我恍然大悟:这不是刺猬吗?

理解:恍然大悟(突然明白过来了,观察“恍”“悟”从他们的偏旁我们可以知道这两个字跟心理活动有关),生活中也经常用到这个词,如:(课件出示)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地归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枣儿,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你找出哪些动词:归拢、打滚、扎、驮、跑

学习多音字:扎是一个多音字。课文扎在背上意思表示“刺”念zha,我们二年级学过《纸船和风筝》里的扎风筝,表示“捆”的意思,就念“za”。你会分辨吗?老师考考你(课件)

引导:对于散落一地的红枣,小刺猬可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匆匆地——(爬来爬去,吧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归拢的那堆枣儿,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2、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老师也觉得这只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啊,难怪小作者要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齐读,钦佩是什么意思?。

3、我们带着钦佩的语气再来感受一次刺猬偷枣的过程(课件),老师读蓝色部分,同学们读红色部分。

五、语言实践、提高表达

1、同学们读的真好,我也仿佛看到了小刺猬一步步偷红枣的精彩场面。我想,老师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原因是同学们读的声情并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小作者的观察?(板书:仔细观察),还能抓住刺猬偷枣的动作,恰当的运用动词、拟声词来写具体。那么,我们在写人物或动物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善于准确地使用动词来写具体。

2、小练笔:这道题真难

3、汇报交流

总结:

在作者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里,原文除了写刺猬偷枣,还写了小刺猬一家的很多故事,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带刺的朋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刺猬的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学作品中动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与文学作品阅读相结合,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生态环保意识;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感受生命的多样性和美好,培养人文关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刺猬的生物学特征,理解课文内容及文学表现手法。

难点:如何将生物学知识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相结合,进行深度分析。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刺猬生活习性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简述刺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生物知识讲解:

详细介绍刺猬的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性、食物链位置等。

通过图表、图片等形式展示刺猬的身体结构、防御机制等。

3.文学作品阅读:

学生阅读《带刺的朋友》课文,标注出与刺猬生物学特征相关的描述。

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手法来塑造“带刺的朋友”这一形象的?

4.跨学科融合分析:

结合生物学知识,分析课文中关于刺猬的描写是否准确、生动。

探讨文学作品如何通过动物形象来传达作者的情感、观念或社会批判。

5.创意写作:

假设自己是刺猬,写一篇自述文章,介绍自己的生活、经历及与人类的互动。

要求在文章中融入生物学知识,同时体现文学色彩。

6.总结反思:

总结本课学习收获,强调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尊重生命的倡议。

7.课外作业:

阅读更多关于动物的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品中动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调研当地生态环境现状,撰写一篇关于生态保护的小论文。

《带刺的朋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枣、馋”等11个生字,会写“枣、忽”等13个生字,结合语境确定多音字“扎”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3.从刺猬偷枣这件事中朗读体会刺猬的高明,体会“我”对刺猬的喜爱与钦佩,并能细心感悟文字中流露的“我”对刺猬的朋友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感悟文字中流露的“我”对刺猬的朋友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创设情景

师:今天,我们随作者一起来认识一位朋友,它浑身长满刺,是一位带刺的朋友。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理清脉络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抽查生字认读。

2.请大家听读课文,认真思考并完成填空。(板书:喜爱)

出示:作者通过讲述刺猬 事件写出对它的喜爱之情。(提示: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概括地说一说)

三、读读议议,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1段

过渡:那刺猬偷的到底是怎样的枣呢?让我们一看下面这段文字,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如何描写枣子的。

出示PPT: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哪一句的描写更诱人?学生交流。

(二)学习2~11段“刺猬偷枣”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2~11段,找找哪一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刺猬偷枣这件事做出了,并用直线画出来。

出示: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板书:钦佩高明)学生交流、板书偷枣过程。

作者亲眼目睹了刺猬的偷枣过程,他是怎么写的呢?其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它的高明?指名交流:读读句子,体会。

学生边看动画边复述刺猬偷枣的经过。

这一连串可爱、调皮、聪明的举动都没有逃脱作者的眼睛,难怪小作者会说:“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生动地记叙了刺猬偷枣的过程,写出了自己对刺猬的喜爱之情。试着根据板书,概括这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说清写了什么事,再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

2.阅读:宗介华的《带刺的朋友》。

《带刺的朋友》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指导背诵5—7节的课文。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3、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能够使句子生动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在我们多彩的童年生活中,肯定有许多朋友。有的给你精神上的鼓励,有的给你学习上的帮助,有的朋友给你的生活带来乐趣……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小作者有一位特别的朋友,它是一位(带刺的朋友)?

2、揭题:15带刺的朋友。(板书课题)

3、师:带刺的朋友是指谁呢?(刺猬)

4、师:请你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刺猬。

过渡:文章的小作者也非常喜欢刺猬。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师: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思考并完成填空。

思考:小作者通过哪几件事写出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找出相应的小节,用简要的话概括地说。

【媒体出示:作者通过____件事写出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分别是_____和_______。(找出相应的小节;用简要的话概括地说)。】

2、学生交流。

(板书:偷枣2---9刺狗10—15)

说明:概括地说一件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教学生一些方法,十分有必要。这个环节中,老师提供给学生句式,能帮助学生概括地说好,练习的指向明确,易操作。

三、再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1小节

1、过渡:那刺猬偷的到底是怎样的枣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小节。

指名读。

【媒体出示: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儿,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2、师:这里,老师有一句句子(媒体出示),请你来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句,并说说理由。(数量多、香味、动态美感(起风时)、比喻句)

师:第一句的表述方法有没有错啊?(没有)只是第二句是比喻句,把(红枣儿)比作(玛瑙),更生动形象。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使用比喻句,使文章内容的表述更生动形象。

过渡:这枣是多么诱人啊,真让人眼谗,怪不得会引来刺猬偷枣儿。

(二)学习第2-9小节

1、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2—9小结,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夸奖了那只刺猬,快速地找找是哪一句,用直线划出来。

学生交流:【媒体出示:刺猬这小东西,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

2、师:对啊,让我们好好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作者的惊喜以及对刺猬的钦佩之情。

师引读:我暗暗钦佩:刺猬这小东西,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

师:“钦佩、本事”什么意思?谁能用近义词来解释一下?(佩服、本领)

谁来解释“高明”?(技艺,见解,好得超过了一般水平)板书

过渡:小作者说,刺猬偷枣儿的本领好得超过了一般水平,那么刺猬究竟是怎样偷枣的呢?

3、师:【媒体出示】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第2—9节,用曲线划出体现刺猬偷枣本领高明的句子,并圈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动词。

4、【媒体出示】师引读4—7小节,体会一下刺猬偷枣的高明。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也感觉到这可爱的小家伙偷枣的本领的确十分高明。

5、【媒体出示】老师请同学用“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啊!”这句话作为总起句,来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在这中间,我们必须用到“爬、停、掉、归、打滚、扎、驮、跑”这8个动词,可以选用“先”、“再”、“然后”、“接着”、“最后”这些连接词。看看谁来挑战一下?

6、师: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刺猬?

板书:聪明机灵

说明:板书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的,在这次教学中,让学生一起参与板书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让学生学习思考板书的艺术。通过设计板书,让学生牢记刺猬偷枣的整个过程,为复述、背诵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二)第二件事(自学)

过渡:刺猬不仅利用身上的刺来偷枣,它还可以利用刺来保护自己呢!

1、师:轻声自由读10-15小节,在读的过程中,老师请大家找找哪句话描写了刺猬用自己的聪明击退大黑狗呢?

生交流。

【媒体出示:刺猬可真鬼,一个个把身子紧紧地缩成一团,洒满月光的庭院里,如同长着六个“仙人球”似的。】

2、师:“鬼”可以用哪个词来代替?(机灵、聪明)板书

哪个词能表现出刺猬的“鬼”?(缩成一团)

刺猬只是把自己的身子紧紧一缩,就击退了大黑狗,说明它非常(聪明、机灵)对!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它的鬼,它的聪明、机灵。

这句句子又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身子缩成一团的刺猬)比作(仙人球)。有什么作用?(生动形象)

3、跟这么机灵聪明的刺猬打交道,大老黑可遭殃了。瞧,缩成一团的刺猬心里得意着呢!此刻,刺猬们看着口流鲜血的大黑狗,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媒体出示:展开合理想象:大黑狗已经向那几只刺猬扑去。刺猬可真鬼,一个个把身子紧紧地缩成一团(图片展示),如同长着六个“仙人球”似的。跟这么机灵聪明的刺猬打交道,大老黑可遭殃了。瞧,缩成一团的刺猬心里得意着呢!此刻,刺猬们看着口流鲜血的大黑狗,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嘿!你这只大黑狗想吃我,没门!)

4、怪不得文中的爸爸会说:“(狗啃刺猬——没处下嘴。)”

【媒体出示:狗啃刺猬——没处下嘴】

这是一句什么句?(歇后语)

今天,老师给大家再积累两句和刺猬相关的歇后语。

【媒体出示:黑瞎子捧刺猬——碰到棘手事;蝎子碰到刺猬——怎么着(蛰)】

大家还知道别的歇后语么?

5、到这里,刺猬已经把大黑狗击退了,怪不得小作者这么开心。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6、同学们,如果这只聪明机灵的小刺猬就在你身边,你会怎样来夸夸它呢?

(你真是鬼啊!大黑狗在你旁边,竟然没有伤害到你,却把自己给伤害了!你真棒!真牛!以后再有动物伤害你,你要更加地保护好自己哦!)

说明:课文中写了大黑狗的过程,但细读之余,觉得有的情景没写出来,这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老师通过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展开合理的想象说故事,学生的想象从文本出发,但又不脱离文本,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想象能力。

四、总结拓展。

师: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刺猬能利用它身上的刺来背枣,还能用刺来击退敌人,保护自己。只要你注意观察,你也会发现你身边的动物都有自己独到的本领。相信大家一定也能找到自己可爱的朋友。

下面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份作业:【媒体出示】

1、阅读或搜集一些小动物的特殊本领,体会它们的可爱之处。

2、学习刺猬偷枣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最熟悉的小动物来写一写。注意观察,用合适的动词,写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板书:

15、带刺的朋友

刺猬(钦佩、喜爱)

偷枣(2-9):高明

刺狗(10-15):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