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匆匆的教案

2025/10/27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匆匆的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匆匆的教案 篇1

匆匆的精品教案(精选11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匆匆的精品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匆匆的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优美的句子。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欣赏结构美,展开联想,体会文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勤奋学习,健康成长。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难点:

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勤奋学习,健康成长。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小组教学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

同学们:我们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感受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大自然是美丽的,每个季节都有她独特的魅力,不少的作家用他们那颗敏锐的心灵记录下了他们心中的四季美景,今天我就要和同学们一起随着朱自清先生的妙笔去领略春天的美景吧!――板书课题《春》

2、关于作者: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朱自清的文学常识,一名同学作记录。一个小组展示,其他组可以补充,同学们选感兴趣的记到自己的资料卡上。

3、朗读课文:

A、初读课文,把你认为值得关注的字和词画出来。

B、小组交流解决画出的字词。

C、听课文朗读。

D、自由朗读。

E、男女生各为一组,以段为单位朗读课文。

4、课件显示,提醒学生朗读时注意:

A、生字读音义:

涨(zhǎng 水位升高)烘(hōng 衬托)薄(báo 厚度小)

应(yìng 呼应) 散(sàn 分散)

B、词语:

1)工夫―功夫:都是名词,常互换使用;表时间多用“工夫”,表本领、能力多用“功夫”

2)盼望―期望―希望:都可做动词,“盼望、期望”含有殷切等待的意思,语意较重,只能对别人涌对自己,“希望”只是一般的想想,语意较轻,对别人,对自己都可以用,“盼望”只作动词,后两都还兼做名词。

3)朗润―湿润:都有“润泽”的意思,前者还有“明朗”的意思,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后者有潮湿的意思,表明事物的干湿程度。

4)“吹面不寒杨柳风”:见注释⑤,全诗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一年之计在于春”:见注释⒀。语出萧绎的《纂要》其中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5、梳理课文结构:

同学们:看看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绘了春天优美的景物?那么,我们就来给这部分内容取个诗意的`名字吧!(画春、绘春、绣春等)。

同样,我们也给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取个名字吧!

6、用下面的句式写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的感受:

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把我们带进幽深把、美好的境界。

写好后小组交流,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限三组。

7、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春草中漫步,闻着春花的芳香,沐浴着春风,淅沥的春雨相随,

张开臂膀迎接这美好的春天,不知不觉中这节课即将过去,美好的时光总是走得太匆匆,带着这份回味,让我们更加珍惜人生的春天吧!

8、作业:课下反复朗读、背诵课文,试着赏析文中的一幅画面。

匆匆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动,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引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受

1、自由读,读正确,读流利

(随机抽读生字新词,难读的句子)

2、快速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3、扣读首尾呼应的句子,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三、探究阅读,默思批注

默读课文,划出能体现“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这些语句是怎样描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选取两处做批注。

四、品读课文,感悟写法,体会感情

交流预设: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着重引导感悟排比,对比的手法,品味语句的诗意美。)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侧重体会比喻的妙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3、“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先体会排比、拟人及动词的生动鲜活,再当场仿说)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结合比喻,联系段中的多次追问,在读中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五、畅谈感受,总结升华

六、积累语言,拓宽学习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摘抄优美的语句;

2、仿照课文具体描述时光匆匆的句子,再写几句;

3、搜集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或名人故事。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积累,交流小练笔完成情况

二、继续品读课文,感悟写法,体会感情

三、默读反思,质疑释疑。

(相机补充朱自清的资料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四、拓宽学习,抒发感受,积累运用

五、推荐阅读,延伸课外。

板书设计:

2、匆匆

叹——一去不复返

悔——碌碌无为

劝——珍惜时光

匆匆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对时光流逝而无法留住它的无奈和留恋,懂得时光易逝,需分秒必争,有所作为。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句子的语言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轻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配乐朗诵《匆匆》第一自然节。

2、听过老师朗诵想说什么?(学生回答)

3、教师虽然读的美,文更美,喜欢这篇文章吗?(板书:匆匆)知道这篇文章出处吗?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师:课前大家进行预习,并请你们了解朱自清或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你们做到了吗?(学生进行交流)。

1、《匆匆》是一篇散文,我们学过散文吗?(学生回答:《鸟的天堂》)

2、《匆匆》是写的什么?

3、 总结学生课前预习及资料交流情况。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教学立足五年学生具备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充分的读中感悟散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在读中获得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的阅读实践中飞扬,并从课文内容想开去读。

三、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说说读后你从中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交流:懊悔、愧疚、留恋、珍惜生命、珍惜时间……)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交流。

(1)你想怎么学习这篇课文,用什么方法学习?

(2)归纳出示语文学习“知识树”

四、自读、自悟、积累、运用。

师:你们读出听出的情感如此丰富,作者用生动的语言道来心中无限感慨。打开书,让我们细心读书,按照我们刚才归纳的语文学习课文方法,从文中找出描写日子匆匆的字词、句子、段落,也可以是你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通过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1、学生自由读文。

2、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解决问题。

3、教师组织引导学生班上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

交流(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从我手中溜去……泪潸潸了?”

读懂: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八千多日子离去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广阔的大海里,一嘀水那么小,大海那么大,比喻中对比鲜明,感受到时间有限。

重点理解词语:头涔涔、泪潸潸。(从本义、转义、引申义来入手,联系上下文学懂、会用这个词)

指导朗读这一句话,然后指导背诵。

交流(2)课文的第三自然节,朱自清具体描写时间都流逝在哪里了。学生交流:吃饭、洗手、默默、遮挽、掩面、叹息中。

读懂:这里用到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描写时间的流逝,时间本无形,但这里朱自清的描写让时间在笔下有形,突出朱自清对现在流逝日子的无奈、惋惜,以及想急迫留住时间的迫切心情。

重点理解词语:伶伶俐俐、凝然。

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评价读——推荐读

仿写:根据第三小节朱自清文中对时间的刻画,引导学生拿起笔自己也写一写自己或别人时间流逝的踪影。

交流(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什么痕迹呢?

学懂:利用换词理解“游丝”,如“丝线、丝条”,体会时间流逝的无影无踪。

补充资料:教师介绍学时朱自清的文学上的成就,体会朱自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对时间无比珍爱。

交流(4):我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上,……白白去这一遭啊!

学懂:作者反躬自问,思考自己未来的日子不能白白度过,体会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不断思考,度过有意义的每一分,每一秒。

重点理解词语:赤裸裸。

指导朗读:读出坚定,不能平的感情。

交流(5)课文第一自然节。

学懂: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突出过去时间一去不复返。

重点指导朗读、背诵:开头部分读得高兴、轻快,后部分读得深沉、哀愁,感受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心,懊悔。积累语言,指导背诵这一节。

4、总结学生交流情况,梳理文章内容,适机板书。

【设计意图】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这篇散文的学习中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语文的学习方法形成一种知识体系,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下,梳理出语文学习由字、词、句、段、篇、章入手,逐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学会写作,注重让学生学懂一篇课文到学会一类课文,再到能学一册书……使六年级的学生学会学语文,从而建立起本色的语文学习课堂。

五、拓展迁移,升华情感。

1、朱自清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节。

3、用名言、诗文、警句表达一下自己此时的感受。

4、情动而辞发,老师用一首小诗表达我的感受,来看,喜欢吗?齐读。

让我们再次感悟朱自清散文中朴素淡雅的文风,诗情画意的神韵,和他“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铮铮铁骨的人格。

【设计意图】读其文亦读其人,促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趋丰满,激发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兴趣。

板书:

16、匆匆

燕去柳枯桃花开,

平复周始可重来。

八千日子茫然去,

凝然思索时惜爱。

匆匆的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在初读的基础上抓住课题“匆匆”,从题入手,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带着问题,通过读,找出有关段落,重点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以自学为主,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同学们,你读了这个词,谁知道“匆匆”是什么意思?咱哪些时候,我们能用到这个词呢?用这个词说一句话。课文里说的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认真书写4个生字。

2、思考问题:

(1)文中“匆匆”说的是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

(2)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3)体会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交流自己学习情况。

1、指名检查读课文情况,读不通的段落再重点练习。需留意的词语:确乎、时间的流逝、头涔涔、两三方、轻轻悄悄、凝然、徘徊、赤裸裸。

2、小组间交流思考的问题。

3、各小组派代表介绍对问题的思考。

4、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通过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待进一步读书讨论解决。

作业设计:

查阅关于朱自清的资料,查阅他的作品。

板书设计:

16、匆匆

时光流逝

为什么日子一去不复返?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课文的中心,着重指导感情朗读。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被拍成了电视散文,请同学们欣赏。

二、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段进行练习朗读。

2、指名读。先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再读。

3、师生评议后,大家共同练习读。

4、评议要点:第一段应读出“燕子、杨柳、桃花”与日子的对比及作者的猜测与追问。第二段应读出日子溜出去的悄无声息,令人毫无觉察。第三段要读出日子的匆匆和永不停息。第四段应读出作者的思考:自己的日子是怎样度过的?要怎样度过自己的日子?

5、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讨论上节课的疑点,进一步读课文。

1、通过朗读,有没有疑点没有解决?课件出示。

2、启发思考:作者写文时,年龄有多大?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青年?

3、带着新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自由说一说: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5、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相机点拨学生需哦方面进行思考:可以从内容想、可以从作者想、还可以从文章的语言和表达形式想。

6、再读课文,感悟散文意境,

7、小组合作,构思画面,画外配音。

8、交流展示。

四、仿写第三自然段。

提示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仿照作者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方法,写出自己的日子是怎样匆匆而过的?

1、自主写。

2、指名读,评议。

作业设计:

抄写文章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作者朱自清先生是怎样度过自己的日子的?查阅资料,找到答案。

匆匆的教案 篇6

一、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统览全文

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匆匆”是什么意思,生活语言中什么时候用到“匆匆”一词;然后,引导学生初步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并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根据课文语言流畅上口和情感表达直白浓烈的特点,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感受深的段落。

三、激发兴趣,为文配画

1、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就被拍成了电视散文MTV,请大家赏美画,听美文。看完《荷塘月色》后,再引导学生为《匆匆》一文拍电视散文MTV。

2、模感悟散文意境,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3、构思画面,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举例如下(第一自然段)。

生(甲):(描述场面)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秋天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了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青青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4、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手抄报办好后,开展手抄报一周展活动。在展出期间,学生可以观摩阅读,可以相互比较,还可以交流经验,进行口语交际。展出结束,从材料掌握、书写、版面设计等方面评出优秀小报。

匆匆的教案 篇7

目标要求:

1、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的道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3、搜集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拓展延伸,然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情感奠基。

1、学生自由背诵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

2、教师谈话导入并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辅之师生课外资料的有机融合,更利于学生提早进入文本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以我来读读、我来说说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字词和读文情况。

2、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难理解的词句,然后教师相机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品读欣赏,个性感悟。

1、默读。圈点批画自己喜欢的句段,反复揣摩体会。

2、精读。学生采取适合的读书方式,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然后品词析句,深层研读。然后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好朋友交流研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直接触摸感受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同时学习伙伴间的合作交流又提升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使个人的情感熏陶得以升华。)

重点指导: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然后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滴水滴在大海里,然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

(这些句子运用了排比、拟人和比喻等手法,读起来格外轻巧婉转,然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赏读。以挑战擂主的形式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也可以背诵积累。

(竞赛朗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体现了由会读书到读好书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散文、诗词、格言警句。

2、从写名言的视角,让学生仿照名人写出自己的名言。

3、课外阅读建议(可从中任意选择):

继续查找有关时间方面的资料,召开惜时交流会;

阅读朱自清其他文章: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录制朗读录音带,也可找伙伴合作进行。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然后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