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七年级历史教案

2025/10/30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1

说课内容:《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第3课开元盛世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在隋唐史乃至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为使学生对“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在隋唐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调整:《开元盛世》一课主要内容包括“开元之治”,盛世经济的繁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盛唐民族、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

2、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的新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能力与方法:通过课前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 进行信息加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图片、史料展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对比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本课重点及处理: “盛世经济的繁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盛唐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利用课本导读框中杜甫诗《忆惜》,让学生朗读后,依据诗句内容分析开元盛世的社会情景,利用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归纳盛唐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并利用图片资料直观感受。

4.本课难点及突破:对曲辕犁、筒车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的理解: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根据学生对直观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点,我分别展示出:曲辕犁和直辕犁对比简图、筒车与翻车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这两种农具的先进性,从而突破难点。

二、说学生:

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去做,动口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而我所讲的内容偏重经济方面,理性强,学生理解难度大。为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思维情境,鼓励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而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

三、说教法

结合实际情况,本课教学我准备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导读法、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说学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用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五、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围绕开元年间政治、经济两个中心,设计若干问题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二课《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你对上一节内容中哪一个历史人物最感兴趣,为什么?这样可通过复习上一节内容,引发学生兴趣,既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与老师产生共鸣,一起进入学习本课内容的氛围中。

(导入)用杜甫诗《忆昔》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想象对开元时期的特点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开元盛世”是怎样取得的?社会繁盛到何等景象?导入新课

一、开元之治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设问: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时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归纳问题,注意条例清楚,语言精练。并穿插:唐玄宗走马任姚崇、考核县令、捕蝗图,说明唐玄宗励精图治。

2、玄宗与太宗统治时期有哪些相同地方?列表对比,前后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其中补充扩展,增加生动性。通过比较,概括玄宗改革政策影响: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盛世经济的繁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盛唐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1、利用课本导读框中杜甫诗《忆惜》,让学生朗读后,依据诗句内容分析开元盛世的社会情景,让学生处理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处理史料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信息加工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课本谈谈唐朝经济盛世景象的表现?学生讨论时教师依然指导学生怎样归纳问题,注意条例清楚,语言精练。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 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根据学生对直观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点,我分别展示出:曲辕犁与直辕犁对比简图、筒车与翻车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这两种农具的先进性,从而突破难点。

4、在手工业方面,通过展示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再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一下唐代陶瓷业的成就;这样既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商业的繁荣:主要通过对长安城的繁盛来体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长安城平面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概括长安城的布局特点。想象体会长安城的繁盛,它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通过以上政治、经济情况归纳,自然而然地推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即 “开元盛世”。

三、指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唐玄宗

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唐玄宗的前期有了认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内容,通过对唐玄宗前后期的对比对唐玄宗进行评价。学生讨论后先请一位学生大胆地说,其他同学补充,培养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小结:

应掌握一、二、三、四,即:

一个历史人物——唐玄宗

二个历史概念——“开元之治”、“开元盛世”

三个方面成就——农业“三新”:新工具、新品种、新技术

手工业“二行”:丝织、陶瓷

商业“一市”:长安

四个世界之最——①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②陶器新品唐三彩

③最大最繁华都城长安

④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这样就将本课的知识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学生记忆。

习题练习:(媒体展示)习题的设计在重视两基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梯度,既照顾了一般学生,有兼顾到好学生的培养和发展。

板字设计:

开元之治 改革措施

影响——开元之治

开 修建水利工程

元 农业 方面 农耕技术提高、蔬菜品种增加

盛 农业工具的改进与创新::辕犁、筒车

世 盛世经济的繁荣 手工业方面 丝织业

陶瓷业

商 业:

评价唐玄宗

板书设计为知识树框架,这样使学生有参差,有结构的掌握本课知识框架,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

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联系讲述法、 图表法、 图片分析法。

教具

历史文物、遗物图片 、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那么原始农耕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以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

学生: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请大家阅读第6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

阅读教材第7页的小字,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他们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么好处?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归纳比较呢?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回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

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请大家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

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学生讨论……

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

学生阅读……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说明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有固定的居住场所。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生产:.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纺织:纺线、织布、制衣

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还有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

使学生知道书本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的

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使学生明白大河流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

使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今天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房屋建筑风格历史渊源

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铺垫

分类归纳、比较便于知识的梳理、记忆

南北气候的差异,导致生产、生活方式的明显不同,这种不同今天仍然存在,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明确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种.种现象是社会生产力的表现

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3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

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

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

北京人

教学难点:

劳动创造人本身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的特殊之处?

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

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也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2、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导学生思考当时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和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类住房的图片,要求学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类?各类的民居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比较城市和乡村住房的不同,便于学生认识和比较。

4、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引导学生认识宋朝主要有哪几类交通工具,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异?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时便利人们出门旅行的条件还有哪些?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要求学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经出现了?要求学生指出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欢度这些节庆日的?哪些活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哪些活动与今天还有类似之处?

教师最后阐述节庆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5

【课程标准】

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以及秦朝灭亡的史实,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3、过渡: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他又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最终让他建立起来的大秦帝国成为了一个短命的王朝。

二、新课讲授

(一)秦的暴政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的暴政的表现。

2、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3、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4、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大泽乡起义

1、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著名。

(三)、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2、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的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3、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引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4、在学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罗列经济现象。

5、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6、在学习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问题。

7、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照片、示意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知道它的用途,再结合本课的“活动建议”,让学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

三、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学生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想象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答: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右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

答:蒸食物。

2、看图分析:右边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答:是鱼和鹿的图案。说明半坡的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以补食用。

3、找一找:从以上课文的叙述,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答:三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参考资料

原始农耕时代

原始农耕一词,遵从教育部新发之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节内容为:“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例,简述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根据李根蟠等著《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业牧业”两大阶段,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71页)。据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址,为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等,碳14数据表明,这些遗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