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2025/10/30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

《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是以诗歌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山村孩子想去遥远的北京城,去观看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抒发了少年儿童的强烈思想感情。

首先,学生对课文内容很陌生。现在的小孩子体会不到小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经历——生活贫穷、视野闭塞、勤奋好学、懂得珍惜,特别向往外面的世界。为了让孩子能理解山村孩子的生活,在课上播放山村孩子的生活视频。让学生体会山里的孩子住在大山里,长这么大还没有出过大山,他对北京的了解是通过妈妈的话,他向往外面的世界,他梦想着有一天,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北京。

其次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反思朗读课文,理解“弯弯、北京、天安门、多想”等词语。较难的词,如“遥远”,可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告诉学生山里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车到北京需要几天时间,路途非常远。为了理解“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这个句子,我还让学生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训练有素的国旗班战士,数不胜数的观众,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太阳一同升起……)强烈的画面冲击,让他们领悟“壮观”的意思,他们还不由自主的`自豪的唱起国歌来。

“我多想去看看”,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指导好学生用心感悟、用情读好这句话,是这篇课文的重点。然而,不仅仅是课文中的山里孩子,许多一年级的学生对北京的认识都是模糊的。首先让学生交流对北京的了解,虽然孩子们知道的东西并不多,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但同伴交流引发了孩子们了解北京的极大兴趣,然后教师再适时出示图片,为孩子们展示了天安门、长城、故宫、天坛等名胜古迹,中华世纪坛、中央电视塔、立交桥等现代建筑后,让学生发表对北京的看法,融入自己的感受读“我多想去看看”这句话时,孩子们内心的情感积淀更为深厚,不需要任何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就能读得有滋有味。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了孩子的心里。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2

一、巧用教材块状编排,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整堂课下来。

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得益于老师理念的转变。教学过程展现的是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有被理解的权利。

所以,老师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和活动,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互动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老师和同学成为学习上的亲密伙伴。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呢?我想到了一个新的点子──块状编排。块状编排的灵感来自于语文园地的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连,我会说这些充满了自信的标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不难看出,我会读──我的发现──我会想──我会写,这四个学习块是一个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链接。

从把文本读正确,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其进行对话,凸现一年级识字为重点的学习目标定位,到构建学生学习古诗的知识系统,引发学生以更高的学习激情投入到古诗诵读活动中去。把课上得有情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

所以,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他们能够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比知识更重要!关注学情,紧密联系学生的认识实际,想办法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产生学习创造的愿望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重视课外诵读积淀,培养学生学习的志趣古诗。

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沿着时光绵延,把悠长岁月中天灵物华沉淀的点点精粹送到孩子们身边。古诗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为了让诗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孩子浸润传统文化的精神甘露,我们班启动了中华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的活动。

三个月来,孩子们已经诵读了三十多篇。现在,教室里最多见的就是孩子们围在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老师的个人主页上,画纸上,留下了孩子们自己心底焕发出的诗情画意。可以说,古诗教学在我们班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学生在课外汲取的诗歌营养经过老师在诵读和导读课的展示,经过小诗人的评选,经过古诗大点兵等一系列活动情境的驱动,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起来、动起来,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这动,决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视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的翱翔,心灵的舒展,理性的顿悟,智慧的迸发。

总之,是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当每个孩子都深深地卷入经典诗文的时候,你还担心他们在课堂上不亲临现场,你还担心他们不对话交流,你还担心他们不动态生成如此,生命才能活泼地舒展开来,学习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生活。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从教材、尤其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出一个连接着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的知识储存库,并以此为中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能使教学成为一条融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线,就能够激活学生对文本的通灵感悟,与文本发生内在的对话,这样,文本所蕴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就会把学生生命的灵气燃烧起来,由此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催发学生生长和发展。作业展现出来的创造力更让我坚信了这一点。新课堂应关注人的发展,应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

追求生命的成长,让老师和孩子们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亲密交融。在快乐中学习,让老师和学生的热情如涌泉长流,让师生之间的情思互动碰撞,尽情张扬成长的快乐!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棉花姑娘教学反思:《棉花姑娘》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组第30课。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棉花姑娘请求啄木鸟、燕子等为自己治病的故事,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让孩子们了解燕子、七星瓢虫、啄木鸟分别吃什么地方的害虫的科学常识。下面摘录在教学《棉花姑娘》第二课时的教学片段和相应的教学反思。

《棉花姑娘》教学片段:

老师:同学们知道最后是谁帮棉花姑娘治好了病?

学生(齐声回答):七星瓢虫

老师:对。在课文的第5自然段就告诉我们这个答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并想一想应该怎么把吧表演出来呢?

(学生自己练读,师出示课件第五自然段)

老师:这段话里,有多少个角色?

学生:三个。

老师:那几个角色?

学生:棉花姑娘、七星瓢虫还有一个导演读叙述部分。

老师:我们学习小组有六人,三个人一组来一次表演,怎么样?

学生:好

老师:请三人小组长分配角色,赶紧演一演吧!

(学生三人一组分配好角色,有的'演棉花姑娘,有的演七星瓢虫,有的读叙述部分)

老师:哪一组想上台来演一演?

(三人上台)

下面的小朋友要认真听,注意看,如果他们演得确实很好,请给点掌声;如果你觉得还得改进的话,请你来当导演指导一下该怎么演。待会儿我们要评选最佳演员和最佳评委。

生表演后,台下学生有的鼓掌。

老师:老师看到有的小朋友为他们鼓掌了,他们到底演得怎么样呀?

学生1:我觉得七星瓢虫飞的时候还要拍者翅膀,不能停下来。

学生2:我觉得棉花姑娘演得好,她在问七星瓢虫的时候很惊奇。

老师:你是说她脸上有惊奇的表情吧?

学生2:是的。还有,导演那个“圆圆的”读得不够圆。

老师:那,你觉得应该要怎么读?

学生2:“忽然,一群圆──圆──的小虫飞来了……”

老师:(对着七星瓢虫):导演,能接受吗?

学生(点头):能。

学生3:导演读“飞来了”读得太快了,表演的人不能一下子飞那么快。

学生4:七星瓢虫应该从远处飞来。

学生5:七星瓢虫在问棉花姑娘的时候要边飞,要不回掉下去的。

老师:小演员们,你们能改进吗?

学生:能。

(三人再次表演,全班掌声)

老师(小结):棉花姑娘的表情还是那么惊奇,不过,老师要对七星瓢虫提个建议,很快吃光动作要快些,行吗?

学生:行。

老师:我们的最佳演员应该评给谁呢?

学生:应该评给棉花姑娘,应该评给导演。

老师:老师要给这两位最佳演员戴上小红花,我们的七星瓢虫还要加把劲呀!最佳评委应该评给谁呢?

学生:应该评给立昊、应该评给怡昕!

老师:老师也要为他们戴上最佳评委花。

老师:小朋友会演,会评了,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吗?谁来读?

学生:读

老师:谁来评一评?

学生:不要读得太快了,只要把“忽然”和“很快”这两个词读得快点就行了,要不就没感情了。

老师:要怎么读才是有感情,你能来读一读吗?

(学生有感情地读)

老师(指着屏幕):她读得真好,我们也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学生:(齐读)

《棉花姑娘》教学反思

在教学《棉花姑娘》第五自然段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我让学生通过合作表演来理解了“很快”、“惊奇地问”等词语,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先在小组中分角色表演,又让学生对表演进行评议。把读、演、评融为一体,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其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学习效果更好。学生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唤起了学习的情感,既发展了语言,学会了倾听、评价、欣赏,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老师关注了学生的发展,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个教学片段中,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教学中,学生指出“圆圆的”一词要读得圆一些,这是件好事,但我没有及时引导更为重要的词语“很快”和“惊奇”应该怎么读更好,使得此处的品读理解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在鼓励学生方面,今后应该像赵志祥老师说的那样,对学生不要太吝啬要多看一看他们进步的地方,让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4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荐)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5

《比大小》一课主要是在初步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简单分数(分母不大于10的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比大小》。分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比较抽象,我充分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借助面积模型让学生经历比较的探索过程,掌握比较的方法。

一、在操作中理解

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让学生动手操作上。在比较1/4和3/4谁大谁小时,先让学生进行猜测,而后请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画图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验证环节,有的用正方形,有的用长方形,有的用圆形等各种形状来表示心中的1/4和3/4,由于经历了实际操作的过程,学生对于分数大小的实际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不断的形成表象,因此对于这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比大小》》。

二、在交流中学习

在学生得出比较结果之后,还注重让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不仅动手而且动脑,将自己比较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可以借助分数单位来比较,进而归纳总结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在质疑中提升

当学生探究出同分母比较大小的方法后,有一学生冒出了一个问题:同分子的分数怎么比较?这个问题问得正是时候,我正要引导学生探究这一问题。于是我直接把问题转抛给学生,学生在经历猜测之后,同样用自己喜欢的画图的方法来解释说明自己的比较方法。由于是学生自主想探索的问题,所以探索的积极性明显地提高了,在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中,轻松的得到比较的方法。

上完这一课,让我比较满意的是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问题意识逐渐的冒出来了。可不足的是这样的学生还不多,还有一部分的孩子只停留在听的层面,在总结发现规律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6

《秋天》是一首诗歌,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在课前我先带学生看校园内的秋景,看石榴,闻桂花。课上引导学生与实际秋景联系起来,学生进入情境,在品词析句时,展开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从而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但是课上学生情绪没有我预期中的饱满,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激发起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美。

我请学生课后去采集落叶,通过观察五宝(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看:落叶的颜色,形状,虫咬的洞洞,叶脉,裂痕等;听:风摇树叶的声音;闻:树叶的味道青草味、臭味、太阳的味道等。尝:香、涩、苦;摸:光滑,刺手,软软的.。再想象树叶会落到哪儿,去干什么?学生的奇思妙想充满童趣——也许会落到小河里,变成蚂蚁的小船,蚂蚁高高兴兴地去远方旅行;也许会落到鸟窝里,成了小鸟的被子,小鸟感到舒适又温馨,在甜美的梦乡中乘着树叶飞毯去追寻太阳升起的地方;也许会落到小姑娘的家门口,小姑娘捡起来夹在书页里,变成书签。小姑娘时不时地翻开书来欣赏……

在秋天的背景下,借助秋风、秋雨、秋阳,秋天植物的特点清晰地现秋天的美。适时地加入一些小动物,例如一只蚂蚁、一只蜻蜓,这些植物便多了情感色彩哦!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物可以结合进来,为描写植物服务,例如蟋蟀不再嘹亮的歌声、流水带走飘零的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