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三、解决重难点的措施及方法:
学习、运用练习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达到突破难点,解决重点的目的。
四、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二战时期小英雄任务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学习他们的伟大精神。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1、介绍时代背景。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苏联从此开始了炮火连天的生活。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借助工具书,并标出自然段。
(2)思考: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2、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
3、师:课文比较长,咱们的检查就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吧!在朗读的时候,我要求大家认真听、仔细看,从课文的自然段之间你会有什么特别发现?
4、领悟方法:课文读完了,文章最后的泡泡中有个问题……这个关系是什么呢?自由读读开头的三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两个自然段。(首尾呼应)
5、刚才给大家的任务还记得吗?看看谁的眼睛最亮。(意义段空行,表示独立讲了一个意思。)
6、请快速地浏览第一部分,用自己最简洁又最明白的语言表达这部分内容。
7、检查交流,根据回答板书词语(诱敌上勾)。继续检查第二部分的朗读与内容,根据回答继续板书。(密报敌情)你发现老师对以上两部分内容的概括……(都用四个字)。三、四部分学老师试试。(消灭敌人、继续候敌)
8、认识小标题,整理内容。
师:这四个词语表示了我们对文章四个部分的理解,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小标题”。下面,看谁能根据这四个小标题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9、通过预习,请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10、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夜莺的歌声出现了几次?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2、昔日热闹的村庄在战火中变得荒凉寂静,这时候什么吸引了德国兵的注意力?
3、这一部分,还有什么地方也写到小男孩学夜莺唱歌?
4、从两处描写夜莺歌声的地方,你读出了什么?结合上下文自己反复读一读这两处,也可以和小组成员交流交流。
(1)为什么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这说明什么?
(2)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结合第二部分谈一谈你对小男孩这种行为的解释。
5、(1)小男孩巧妙地用学夜莺唱歌的方式引诱迷惑敌人,由此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小男孩?
(2)请画出课文第一部分里你认为能表现小男孩机智勇敢的语句。
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4)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6、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通过这些语句,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勇敢机智镇定的`小男孩,所以读小男孩的语言时,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童声稚气、天真活泼。)
与小男孩比起来,德国军官总是想从小男孩嘴巴里探听到什么,他的话语中有诱骗,有恐吓,也有企盼。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处理他的语言?(狡诈、阴冷而又带有期冀)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切入主题。
1、自由读课文,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文中的小男孩和敌人。(板书:小男孩、敌人)
2、反馈,学生板书词语。
二、以读代讲,理解课文。
1、师生共同学习夜莺的第一次歌声,思考夜莺的第一次歌声有什么目的?
(板书:诱敌深入)
2、过渡:德国军官是那么好骗的吗?随随便便就相信一个敌对方的孩子吗?
他是怎么盘问夜莺的?(课件展示德国军官盘问夜莺的话)
3、面对德国军官的层层盘问,小夜莺是怎么诱敌的?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德国军官和夜莺的对话,学习体会。
汇报交流,课件展示夜莺的回话,师:你准备用什么语气来读夜莺的话?为什么?(故作天真,装糊涂,迷惑敌人。)
4、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等句子。
5、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
6、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
7、学习夜莺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歌声,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目的?
8、学生分组学习。汇报交流:
(1)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3)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4)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5)“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此时此刻,你想对小夜莺说什么?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歌声”,它是文章的线索。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用歌声把敌人吸引到河边,用歌声麻痹敌人,把敌人带进树林,用歌声把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后,歌声又在河岸边响起。这歌声,歌唱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也歌唱了小男孩的爱国主义精神。)
3、师总结: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正是有了有千千万万像小夜莺一样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孩子,正是他们团结抗敌,1945年德国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夜莺的歌声,是战斗响起的号声;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打击敌人的枪炮声;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夜莺的歌声,是一曲爱国抗敌的颂歌!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苏联卫国战争进行了四年,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了整整八年,我们也有像小夜莺一样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孩子,你知道吗?(王二小、雨来、张噶子等)
2、课外阅读他们的故事,体会他们心中的歌。推荐故事:卓娅的故事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感悟语言蕴含的意义
3、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大地的情感,懂得保护自己的家园。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
2、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预习生字词
2、查字典,了解“神圣”的意思。
一、质疑导入(2分钟)
师:“神圣”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通过查词典,大家都知道了,“神圣”的含义是:“极其崇高而庄严的,不可亵渎的。”(生可能依然不懂)
师:那你们觉得什么在你心中是神圣的?
生:国旗、国徽、国家法律、母亲、人的尊严、革命……
师:近来的新闻里,我经常听到这样一个句子:“钓鱼岛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不容侵犯。”难道“这片土地”涉及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好,就让我们朗读课文,从课文中领悟“神圣”的意思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准字词。(5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
2、读准字音。嗡嗡、麋鹿、骏马、雄鹰、潺潺、松脂、婴儿、眷恋
3.这片土地是指哪片土地?
生:是印第安人的领地。
三、研读1-3自然段,理解“神圣”。(8分钟)
1、提问:这片土地的“神圣”体现在哪里?带着问题,读文段。
生:“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2、抓住“圣洁”,理解内容。
让学生潜心默读,理解“圣洁”——神圣而纯洁。
3、作为这片土地的主人,“我们”对待对待这片土地是什么态度呢?
(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任何东西,不会破坏、伤害它们。是啊,西雅图极力描绘的美景,都是纯洁的,原始的,天然的,没有人工的痕迹,没有人为的破坏。而正是因为在印第安人的心中,土地是“神圣”的,所以他们敬畏自然,和大地上的万物和谐相处,视植物为“姐妹”,视动物为“兄弟”,以主人的身份去守卫自己的家园!)
在这里,西雅图用大量事实告诉人们:“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4、提问:如此神圣的一片土地,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就显得如此珍贵,如此重要?自由读第3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5、再读2-3段,应读出什么?(读出这片土地的美丽,读出热爱之情)
齐读。
交流朗读的感受: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重要,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这片家园。
6、师:是呀!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对印第安人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四、研读课文4—8自然段。(15分钟)
1、学生朗读文段。
2、这几段中,有一句反复出现的话,请大家找出来。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2、引导疑问:读了这句话大家有疑问吗?
既然这片土地对于印第安人是那么神圣,他们是那么热爱自己生存的土地,为什么要“转让”?
3、了解背景:这片土地是印第安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他们部落的领地。白人入侵,使印第安人逐步失去自己的领土。1851年,美国政府又以金钱购买为由,要印第安人放弃这片土地。身为酋长的西雅图已无力拒绝,只能转让。
4、再读文段(5、7、8段),应该读出什么感情?(热爱、留恋、不舍、眷恋)
生读。
5、也许大家还有疑问,为什么他们不反抗?不通过战争来保卫领土?
引导学生了解,白人占领印第安领地是不争的结果(要么战争到底,结果是死,土地万物也会遭到战争的破坏;要么放弃土地,迁居别处,但土地万物会得以保全):正因为印第安人对土地心怀虔诚,所以他们才选择放弃,借以保全土地及万物。此时的放弃,是的保护!
此时的放弃更能折射出这片土地在印第安人心中的“神圣”地位。“神圣”一词在这里是如此意味深长!
6、我们再读文段,还应读出什么感情?
要读出西雅图被迫离开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时的无奈、酸楚和不舍,声声叮嘱,声声悲怆!
生再读。评价。
7、小组探究:为什么“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呢?
全班交流,明确:这句话是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这句话反复出现,产生了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8、提问:在即将离开这片土地时,西雅图叮嘱白人要怎样做?要怎样对待这片神圣的土地?
(1)善待河水。“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2)善待空气。“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你们要照管好它”
(3)善待动物。“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五、研读课文9-11段(7分钟)
1、读文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谈一谈,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师总结:
3、同学们,我们终于明白,以西雅图为代表的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已不只停留在慨叹部落领地丧失的无奈,而上升为对大地母亲的深厚感情!
他们呼吁,人类应还大地以“神圣”,应“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及大地上的万物,从而保护人类自己。其实,“神圣”的绝不应仅是“这片土地”,而是整个大地!心存“神圣”的也不应只是“我们这个民族”,而是整个人类!西雅图的演讲让我们为之动容!
3、齐读文段。
六、总结升华(5分钟)
1、大家猜测:白人听了这样的演讲,有没有被打动?
的确,(出示图片)西雅图的演讲感动了白人,他们决定把这片土地命名为“西雅图”,这座城市被称为“常青城”,永葆生机与美丽!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牢记着西雅图的这句话:为了子孙后代,我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绮、和、谈”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与优美的句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3、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课文学习了解大自然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与优美的句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寒冷的冬天将要远去,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
(出示课件)
听:叮铃铃、叮铃铃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三月桃花水)
看:那明镜般透彻的,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三月桃花水)
2、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那潺潺的春水也唱着歌儿向我们跑来了,它滋润了大地,它催生了万物。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春天,去感受这迷人的《三月桃花水》吧!
4、(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孩子们的目光中老师知道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走进课文了,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标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指导。(相机在黑板上写出巡视中发现学生读不准、容易读错的字词)
3、检查学生对我会认的字的认读。
出示生字:绮、和、谈
注意多音字“和”:hé(和好)hè(应和)huò(和弄)huó(和面)
4、教师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桃花水,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令人陶醉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来读课文?(用欢喜的心情、轻快的朗读方式)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三、课文学习,整体感悟。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1、2自然段,比一比谁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2、思考:第一段文字里有几句话?是什么句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的段落。(两句话,是疑问句,分别对应3、4自然段和5、6自然段)
3、教师引导:
“是什么声音?”三月桃花水的`水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
“是什么光芒?”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洁净。)
4、朗读第二段,对重点句子进行赏析。
“啊,河流醒来了!”——一个语气词“啊”,表现了作者初见春水的兴奋之情;
一个“醒”字把被束缚一个冬天的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了。(拟人方法)
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旋涡,在作者笔下成了“樱花”“酒窝”(比喻)
5、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美好画面。
(二)学习3、4、5、6自然段。
出示第3、4段内容,学生有感情朗读。
1、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坚琴,它能弹奏出各种动听的声音。(板书:春天的竖琴)
(1)是啊,这潺潺流淌的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一把竖琴,能演奏出哪些声音?(鸣响、低语声、叮当声……)
(2)通过“拖拉机、麦苗、车轮”等词语感受到了什么?(春水醒来,给万物带来了无限的美好。)
(3)多么美妙的声音哪!高低不同、长短不一、忽快忽慢,这么多声音交织在一起一定是一支非常动听的音乐,就让我们一起在朗读声中去聆听这些悦耳的音符。
出示第5、6段内容,学生有感情朗读。
2、三月桃花水是一首动听的歌,它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春天的明镜)
(1)在这面镜子里,你都看到些什么?(燕子、垂柳、小姑娘)
(2)第4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4自然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用拟人把“垂柳”说成披上“长发”,把“可爱的小姑娘”比喻成“红莲”,用三个“看见了……”使句子更加优美、绵长,明亮。)
3、配乐朗读5、6段、
(三)学习第7自然段。
出示课文,集体有感情朗读:
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桃花水两岸的美景,这一切都因桃花水而美丽。)
四、课文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美丽的“三月桃花水”,这种声音既动听,样子又好看的“水”为什么叫“三月桃花水”?三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所以三月的春水也叫“三月桃花水”。三月是一年中,最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时刻,正是有了像“三月桃花水”一样的春水,才会赋予了春天活力,才会让我们感受到这么美丽的景色。学完这一课后,也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找寻属于自己的春天的美景和缤纷多彩吧!
三月桃花水
声音:竖琴,样子:明镜
春水
热爱大自然
《三月桃花水》是从声音、样子两个角度来分析春水的美好,同时,本文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是学习的重点。
在上课构成中,由于本课生字较少,所以生字上的学习放入的时间也应当足够。在讲解本文时,我先将本文的字词予以解决,学生普遍发言积极性较好,每个人都有话说,课堂气氛也较为热烈。
3、4自然段与5、6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描写桃花水的声音悦耳动听,而后让学生学习5、6自然段,体会桃花水的清澈如镜。
但是在课堂上,个别学生明显读的力度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大力度这方面的指导与引导。再有,阅读过程中给学生以广阔的读书,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自由交流,自由质疑,以各人独特的生活经验,感受和体会相互启迪。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 、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的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一、直接导入,感受黄河的气势
板书课题,读生朗读。
黄河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引读第一节。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名朗读体会黄河的气势磅礴以及内心的害怕
二、认识羊皮筏子
师:当“我”在岸边看到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的时候,我不禁感到胆战心惊。其实,使作者胆战心惊的原因还很多,下面请学生自由朗读第2~5小节,思考:羊皮筏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生读)
交流:出示文中描写羊皮筏子轻、小、危险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感受羊皮筏子轻、小和危险。
出示:
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出示
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像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指导学生读出惊讶之情。
指导读“啊”,指导读“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
(指导由轻到重,语速由慢到快。)
从“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再读感悟。
师:你看他们若隐若现,忽左忽右,好像只有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多惊险哪!这时,你看了心里——(提心吊胆等)
师: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多惊险哪!让我们再来体会。一起读课文二三两小节。
三、走近艄公
1、这样的羊皮筏子,你敢坐吗?(自由回答)
2、而这六个人正坐在羊皮筏子上,在黄河的风浪里颠簸哪!他们的表现怎样?请大家用心默读6~8小节,边读边把文中描写乘客的语句划下来。
3、交流描写乘客的语句,指导学生理解“谈笑风生”一词的意思。你们见过人们一般在什么时候谈笑风生的呢?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4、如果老师去替代艄公,乘客还会这么从容吗?为什么?
师:与黄河的滔天巨浪相比,本已很小的羊皮筏子则显得更渺小,更微不足道了,如一片树叶漂在黄河上,而且上面居然还有6个人,外加两大麻袋的东西。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上面的人,居然谈笑风生,丝毫不在意脚下滔滔的黄河水。除了自身的勇气外,是什么使他们如此轻松?
5、师: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的艄公才能让乘客完全放心呢?并说说你的理由。(勇敢、技术高、细心、经验丰富、智慧。)
6、相机出示描写艄公的语句,从重点词句中让学生体会艄公的品质。
出示:
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如履平地”是什么意思?
艄公为什么能“如履平地”?
通过引导学生对两个句子的`比较和对“小心”与“大胆”两个词的比较,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艄公的沉着勇敢、镇静机敏。
“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他撑着篙,注视着水势,破浪前行。”
讨论交流:“小心”和“勇敢地”矛盾吗?
有感情朗读描写作者赞颂艄公的语句,感受艄公之所以被称为“黄河的主人”的原因。
引读,深化认识
师:同学们,皮筏子之所以能破浪前行,是因为――
生读。
师:之所以可以谈笑风生,是因为――
生读。
师:是啊,这样的艄公,怎么不令人肃然起敬,怎么不令我们由衷地敬佩,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了――
生:黄河的主人。
四、倾诉心声。
师:艄公是黄河的主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赞美与敬仰。拿出笔和你们的纸来,“羊皮筏子的艄公呀,我敬仰你……”可以选用书上的词句,更可以写你自己此时的感受。
交流。
小结:同学们,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不仅孕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是生命而且塑造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精神与智慧。黄河上的艄公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愿艄公的形象能给我们以永远的启迪,愿艄公的精神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就像黄河水一样奔流不息。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5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文言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王戎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课题
1、出示图片,猜故事。
2、对比故事,说相同。
3、揭示课题,引启发。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指导。
3、相互评议,读出节奏、情感。
4、多种方式练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读明白
1、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2、运用所学方法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3、师相机出示提示,学生练说文意。
4、师生合作疏通文意。
(1)指名说一说。
(2)师生议一议。
(3)即兴演一演。
(4)尝试再“补充”。
(5)复述练说功。
四、再读课文,知人物
从“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等句子中,可以体会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讨论并指名回答。
2、师相机总结(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等)。
3、多看,多思,就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会吗?
五、拓展延伸,读“一类”
出示《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自由朗读古文。
1、挑战闯关:“文言秀才——文言举人——文言进士——文言状元”。
2、根据注释,猜测大意。
3、学生探讨,概括杨氏子礼貌、机智、聪慧等品质。
4、引导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有关描写人物机智言论的'篇章,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六、总结,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王戎不取道旁李》。
2、运用学过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有注释版本的《世说新语》,将其中有关人物机智言论的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