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西西文学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正文

槐荫下纳凉

作者: 陈树庆2023/08/29散文随笔

庭院前,有一棵老槐树。主茎高直,有一搂抱粗,横枝伸展开来盈丈。炎炎夏日里,枝繁叶茂,村民们吃饭、做杂活,喜欢聚在槐树下,享受带来的阴凉。

家在北方农村,房前屋后,多槐树。每到酷暑三伏,槐荫下是孩子们乘凉的游乐场,田间劳作的农民累了热了,爬上田埂歇歇脚,回家吧,又费时间又麻烦,就近到树下乘凉去。人少,歪倚树身,眯会;拣块草皮墩,躺会;屈膝枕臂再枕头,盹会:凡事清静,随你的便。没谁拦着挡着,乡人无警自律,歇脚的自动分开,大人小孩都不占道。路过的行人总会情不自禁地投去一个微笑。

乡下人槐荫下纳凉,是一幅动感的风景。那时,没有空调、电风扇,为躲避炎热,村民们就会聚集在槐荫底下避热乘凉。孩子们看蚂蚁上树,听夏蝉嘶鸣,做游戏,玩得不亦乐乎。年轻的穿着短袖裤衩和白背心,或坐或蹲,甚至站着就开始玩扑克。中年的光着脊梁,手里摇着蒲扇,嘴里叼着旱烟卷,脱只鞋子往屁股下一垫,随手在地上画出几道不太平行的线条,各捡几粒土坷拉或树枝当做棋子对垒。每一个摊子周围,都有看热闹的,观战的,助威的,喊叫声、哗笑声,不绝于耳。老人们手里握着长长的烟袋,挽起裤腿,瘦瘦的腿镌刻着岁月的坎坷,端着用甘草、菊花自制的防暑茶,悠闲地自斟自饮。槐荫下乘凉的人越聚越多,村里的几个教书先生自带凳子或马扎,略带些斯文地聚在一起有根有据地谈古论今,在众人七嘴八舌的填补中达到高潮。兴趣过后也有的拉拉二胡,或来一段蹩脚的京剧,吸引许多人的叫好声。妇女做着针线活,一针一针地把特有的细腻和美丽缝补进日子,谈家长里短、庄稼农事。槐荫下就是乡下人的天地,槐荫下总有他们的身影和他们洪亮的笑声,诉说着岁月的滋味,直到人困马乏,才一个个渐渐离去。

夏日里,门口老槐树枝繁叶茂稠密,树荫也厚重。浓荫匝地,斑驳细碎,清凉如水。炎热酷暑坐在树下的阴凉下乘凉,我拖一领凉席,树下乘凉、午睡,或拿一本书,用块平整的砖块做枕头,躺在树阴下静静地读书,细碎的光影在树叶上晃动,迷离又美妙。读书累了,仰着头,看树上的蝉蠕蠕而动,听树上的蝉阵阵鸣响。或透过树叶的缝隙看遥远的天空,看天空中醉意的蓝,如此循环往复着。多年后,我看到宋代佚名画家所作的《槐荫消夏图》,描绘了一位文人闲适的消夏避暑生活。读虞世南的《咏蝉》诗,其中“流响出疏桐”一句。真是让我大有会意,盛夏骄阳似火,但身处绿槐浓荫下,清风徐来,带走了所有的燠热,非常惬意。

吃中午饭时,屋子里热得像个蒸笼,乡下人都很乐意围坐在树底下,一边吃饭,一边说话,尽情地享受着大槐树带来的阴凉。父亲把树荫下用扫帚扫干净,再用脸盆端上一点清水撒一撒除一除尘土,把吃饭的地桌搬来。母亲把锅里滚热的汤舀进一个大盆里再端过来,把饭菜端放到地桌上,一家人围坐在树荫下凉凉快快地吃顿饭,树下凉风送爽就好比是在电风扇下面。吃完饭,所有的人都久久不愿离开,继续在大槐树底下聊天、休息,母亲坐在树荫下纳起鞋底,我们躺在这里休息,槐树下是我们一家人乘凉的好地方,摆脱了酷暑的炎热。

青苔地上消残暑,绿树阴前逐晚凉。槐荫下好乘凉,一地浓阴正好供人休养身心,享受这一刻难得的闲情逸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