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西西文学 > 散文 > 短篇散文 > 正文

提着火炉去上学

作者: 马元社2023/10/20短篇散文

大雪过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上班路上,看着上学的孩子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像大熊猫一样缓慢前行,憨态可掬,我的思绪一下子被带到了小时候提着火炉去上学的日子。

记得那是八十年代初期,冬天总要下上几场雪;一下就是好几天,路上厚厚的积雪,埋没到脚踝处,脚踩上去,软绵绵的。天气十分寒冷,经常是冰冻三尺,房檐上挂着长长的冰溜子,太阳一照,冷光四射。门前的大渠里,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吃过午饭,一群小孩子在冰上追逐打闹,弓腰滑冰,坐在铁锹上溜冰;十几米长的一段直道,经常是人仰马翻,手脚冻得通红,但也玩得不亦乐乎。那年代,农村人家都很穷,能穿的御寒衣物很少。我记得上一年级时,冬天就穿一双黄胶鞋,前边还烂了两个窟窿,下身穿的老棉裤上套了一条劳动布裤子,上衣是棉袄上套了一件黄军装,戴一顶棉帽子,都是大人们穿过的旧衣服,勉强可以御寒。

尽管天寒地冻,但上学不能耽搁。那时候,上学的路上不好走,多是陡峭的山路,我们一路走一路滑着雪,慢跑着艰难前进。这样的走路方式,需要掌握平衡,如果稍有不慎,就会滑倒,坐个沟子蹲,爬起来,再继续滑着走。

教室也比较简陋,窗户用塑料纸糊着,还被人抠了几个小洞,风吹进教室,冷得坐不住。同学们上学都自带小火炉,老师不允许把火炉放在桌子上,只能放在课桌下,烤烤脚,烘烘手,才感到一点温暖。

小火炉都是自制的,很简陋,记得那是大人用坏了的洋瓷盆、洋瓷碗、搪瓷钵或者油漆桶等废器具做的,在它的边沿两端用钉子砸两个眼,拴上铁丝,挽一个环,在盆里垫上一层草木灰,放上几块木炭,一个简单的火炉就做成了。火炉不大,便于携带。

上学提火炉,大多是在早上。那时候我早早起床,在土坑洞里点一堆火,将木炭架在火上烧红后,夹到火炉中,大约七点钟就背着书包、提着火炉去上学。和几个小伙伴结伴而行,一人手里提着个火炉,天色麻麻亮,远远地看着像提个小灯笼。有的伙伴悄悄带一点家里的苞谷、黄豆或者洋芋,上课时趁老师不注意,在火炉里烤着吃。有时烤着烤着,突然"嘣"的一声响,一颗苞谷炸裂了,弹起一股子炉灰,引起课堂一阵哄笑。老师看不下去,就批评几句,他也知道大家饿着肚子。趁老师转过身写板书,迅速用铁丝做的火钳子夹起来,吹一吹炉灰,也不看净不净,不顾烫不烫,就送进了嘴里。如果是自习课,那教室里就如放鞭炮,这里在"嘣嘣",那里也在"嘣嘣",此起彼伏。弹出火炉外的苞谷花,大家就弯下身子,在课桌下到处寻找;一旦发现目标,你争我抢,用手够不着,有人甚至就用脚刨,然后捡起来,吹一下灰就送进了嘴里,有滋有味地吃起来,边吃边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洋芋要早早埋在火炉灰之中,烤熟需要的时间长;有时正上着课,就飘来烧烤洋芋的香味,大家都抽着鼻子吸。老师是一个老民办教师,要求也不严格,就这样一节课几乎没有听课。现在想想,当时真是荒废学业呀。

到了课间十分钟,更是热闹。大家都围着火炉,烤手的,加炭的,吹火的,忙得不亦乐乎。加了炭的炉火不旺,就提着火炉在空中舞圈圈,同学们站成一排轮番表演,有胳膊甩起在空中画圆的,也有在面前画着"8"字舞动的,圈圈舞起来,炉火很快就烧旺了。不会舞圈圈的,趴在火炉边吹,一口气接着一口气吹,吹得脸红脖子粗,炉火倒是越来越旺,但脸上头发上沾满了炉灰。同学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你说我是包公,我说你是灶火神。

就这样,提着火炉读完了小学。后来,家里条件好了,上初中时也住校了,冬季的严寒没有留下过多的印象。

如今,与当年的小伙伴们聊起提火炉上学的日子,大家七嘴八舌分享各自的故事,听起来亲切、温馨,是一种苦楚,也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儿时的欢乐。汇成一句话,童年苦难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正是有童年的挨饿受冻,才催生了小伙伴们后来奋斗创业,愈加珍惜今天的美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