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课前预习,了解文学常识、写作背景,积累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明确人物,理清结构,弄清线索,概括情节。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弄清线索。
教学难点:
概括情节。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式。
重点突破方法:抓住题目中关键词梳理线索,根据人线索和情节发展理清结构。
难点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筛选方法:排除法、检验法和比较法。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采用提问式开门见山导入新课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课文的作者是谁?课文的体裁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这篇童话的写作背景(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段写作背景。)
《皇帝的新装》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作品,写于1837年。当时的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级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了解学习目标
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二、预习检查
1、关于童话(请一位同学填空读一下这段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往往采用拟人的修辞,举凡鸟兽鱼虫,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诸如思想感情,使他们人格化。)
2、作品作者(请一位同学填空读一下这段话)
本文选自《安徒生通话和故事选》,安徒生丹麦著名通话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大量优秀的童话作品。(点鼠标)
3、积累字词(请一位同学填空读一下这些词语,其余同学认真听,有问题给纠正)最后全班齐读。
炫(xuàn)耀称(chèn)职妥(tuǒ)当呈(chéng)报钦差(qīnchāi)
滑稽(jī)称(chēng)赞陛(bì)下骇(hài)人听闻随声附和(hè)
赐(cì)给御聘(yùpìn)头衔(xián)爵(jué)士勋(xūn)章愚蠢(chǔn)
请四位同学分别说一下这些词语的意思。最后全班齐读。
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已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
4、明确人物(请一位同学填空读一下这句话)
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有皇帝、骗子、百姓、老大臣、诚实官员、骑士、典礼官员、爸爸、小孩,主要人物有皇帝。
三、合作自学(看自学要求和内容;老师在黑板上画表格)
要求:先自主学习,将学习结果写在学案上,再组内交流达成共识。
1、弄清线索
课文以“新衣”为线索,依次写了皇帝爱新衣,骗子织新衣,大臣、官员、皇帝看新衣、赞新衣,皇帝穿新衣、展新衣,小孩揭穿新衣真相。
2、概括情节
课文可以用“骗”这个字概括全部情节: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3、理清结构。
引子(1):皇帝爱新衣(概述皇帝的特点)。
开端(2—4):骗子织新衣(骗子诱骗皇帝上钩)。
发展(5—22):大臣官员、皇帝看新衣、赞新衣(骗子施展伎俩欺骗大臣官员、皇帝)。
高潮(23—32):皇帝穿新衣、展新衣(皇帝穿新衣游行的情形)。
结局(32—36):小孩揭穿新衣真面目。
四、自学检查
1、线索、情节、结构三列表格各由一个组依据小组合作自学结果派代表上黑板填写。
2、其余组可以上黑板做出补充
五、交流研讨
全班师生已经达成共识的学习结果不再交流研讨,有争议的学习结果老师引导学生研讨,学生没分析理解到的老师点拨明确。
1、小结:抓住题目中关键词梳理线索。
2、提示:在这个故事中大臣、官员和百姓骗人是主要的呢,还是受骗是主要的?大臣官员以讹传讹,百姓道听途说。
小结:采用恰当的筛选方法:排除法、检验法和比较法。
3、小结:依据故事线索和情节发展理清结构;用主谓句的格式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六、当堂训练
1、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下面问题,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面问题。
2、课文第一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故事破题,介绍主人公;概述皇帝的特点,为下文骗子欺骗皇帝埋下伏笔。
3、全部用“骗子”作主语写几句话,重新叙述一下这个故事。
小组合作完成,代表发言。
4、这样叙述和课文相比有什么不足?
不能突出中心人物和主题思想。(留下悬念,布置作业。)
七、布置作业
那么骗子何以能够施骗成功,人们又何以受骗,小孩为什么能够揭穿骗局?继续读课文自学后面的问题。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深切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3、对名言之句深入探究,提升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
怎样面对挫折的生活。
教学难点:
从生活深入思索面对人生的困境。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录音:《阳光总在风雨后》,听后,你听清了什么?(找同学谈一谈)
我们都希望生活一帆风顺,只有阳光并无风雨,人生却不可能是这样的,那么风雨来了,我们又将怎样面对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中品悟面对人生的道理。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
三、诗文品味
1、听配乐朗读。
2、同学结合录音又感情的朗读。
3、找同学读。
4、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欺骗两个字的?
老师结合实际明确:认为只要去努力肯定会获得成功,而生活却不能如此,那当然就是欺骗。
5、你这样认为吗?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说说自己生活中是否也曾这样做过?
四、名句积累
学习了本首诗,你想把哪些句子送给身在困境中的亲人或朋友?引出诗的前四句,共同齐读把它记下来。(插入课件——前四句)
五、结束语
人生远不像一首诗想象的那样简单,但有一点,坎坷路上别忘了普希金的诗言,最后让我们依然在《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录音)
课后反思:
简单的诗句,给了身处逆境中的人以无限的鼓励,总是对诗句感觉他很简单,但能在苦难的生活中能做到普希金所写的那样,实际上是很难的。放开思维,让学生还是想想他所经历过的,或听说过的坎坷的人生故事而体会吧。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深切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3、对名言之句深入探究,提升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
怎样面对挫折的生活。
教学难点:
从生活深入思索面对人生的困境。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录音:《阳光总在风雨后》,听后,你听清了什么?(找同学谈一谈)
我们都希望生活一帆风顺,只有阳光并无风雨,人生却不可能是这样的,那么风雨来了,我们又将怎样面对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中品悟面对人生的道理。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
三、诗文品味
1、听配乐朗读。
2、同学结合录音又感情的朗读。
3、找同学读。
4、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欺骗两个字的?
老师结合实际明确:认为只要去努力肯定会获得成功,而生活却不能如此,那当然就是欺骗。
5、你这样认为吗?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说说自己生活中是否也曾这样做过?
四、名句积累
学习了本首诗,你想把哪些句子送给身在困境中的亲人或朋友?引出诗的前四句,共同齐读把它记下来。(插入课件——前四句)
五、结束语
人生远不像一首诗想象的那样简单,但有一点,坎坷路上别忘了普希金的诗言,最后让我们依然在《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录音)
课后反思:
简单的诗句,给了身处逆境中的人以无限的鼓励,总是对诗句感觉他很简单,但能在苦难的生活中能做到普希金所写的那样,实际上是很难的。放开思维,让学生还是想想他所经历过的,或听说过的坎坷的人生故事而体会吧。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斑羚飞渡》是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所选的一篇散文精品,这篇文章生动、细腻地记叙了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全过程。故事非常惊险,可读性强,故事本身就是动物世界的奇观。课文中展示的一幅幅凄美的图画是向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关注动物世界情感的极好的典范,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激发学生的兴趣,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
3、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过程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感受斑羚的精神。
教学难点
1、如何关注自然、关注生活,从自然和生活中学到生存的经验。
2、对“爱”的再理解、再认识。
一,新课导入:
有一种死亡,悲壮而辉煌,永远也不代表毁灭;
有一种生命,崇高而美好,永远镌刻在心中当弱小的斑羚们在面临绝境时是如何表现的,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感受伤心崖上悲壮而又动人的一幕.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的朗读
2重点词语的理解
对峙:山与山相对而立。
娴熟:熟练。
苍穹:天空
逞能:显示自己能干
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斑斓:灿烂多彩
进退维谷:进退两难。谷,比喻困难的境地。
一尘不染:形容非常清净、纯洁。
迥然不同:迎然,距离很远的样子.形容差别很大。
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
3,说说对斑羚的了解
三,课文内容的理解
1 看来同学们预习的挺好老师给予表扬.现在请同学们轻声的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群斑羚在遇险后绝处逃生的故事)
2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斑羚的处境(进退维谷)说说是怎样的情况?(斑羚群被狩猎队和猎狗追赶,属于后有追兵。他们被逼上了戛洛山的伤心崖,前面是6米宽的山涧,而他们只能跳4-5米,属于前有宽谷。斑羚群就是面对着这样进退维谷的境地)
3面对这样危险的处境,斑羚群的种种表现是怎样的?(3—7)
他们一开始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有一只老斑羚甚至想直接跳过六米宽的山涧却“像颗流星似的比直坠落下去”。
过了一会儿,它门逐渐安静下来,而等待镰刀头羊的决定。
在镰刀头羊也表示无能为力后,斑羚群又骚动起来,一头母羚羊甚至在高度惊慌下“举步向彩虹走去”。 (朗读有关老斑羚和母斑羚表现的句子体会斑羚们对生的渴望.)
4 师引: 然而能够让他们获得新生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飞渡伤心崖,羚羊们是如何飞渡的,作者又是如何精彩描写这一场面的咱们一起去感受这感人的一幕.
5,听录音
(1)、斑羚是如何飞渡的呢?,请在文中圈出半大斑羚和老斑羚飞渡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动词。
(2)、运用这些动词复述飞渡的情景(观看动画)
(走、退、飞奔、起跑、跃、跳、钩、蹿跃、猛蹬、起跳、坠落、落)
讨论飞渡成功具备那些条件(娴熟的跳跃技巧,默契的配合,勇于牺牲的精神)
(3),细读课文四人一组交流讨论:面对这群死亡飞渡的斑羚羊,特别是老羚羊和镰刀头羊,你感受到这是一群怎样的斑羚呢?请用“这是一群(只) 的斑羚,我从文中 句子可以看出”句式回答。
(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勇于牺牲、视死如归、临危不惧、关爱后辈。)
(4),师小结:同学们斑羚群凭借娴熟的跳跃技巧,以牺牲老斑羚的生命为代价,成功地完成了山涧上的飞渡,赢得了种群的生存机会。他们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深深震撼了每个人包括文中的我、猎人、狗。斑羚的行为可能只是动物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但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
6体验反思
1、那么下面请大家看一个人类面对生与死的资料,与动物斑羚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想说吗?
出示资料: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的舞台失火,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孩子们及他们的老师在一个大礼堂里开会,不幸发生火灾,结果烧死的是孩子和深爱孩子的老师。各级领导捷足先登全部脱险。……在紧要关头,有人大叫一声:“大家都坐下,不要动!让领导同志先走”,而这些领导同志还真的先走了……这场震惊中外的克拉玛依大火,带走了288名中小学生和37名老师,而领导无一人受伤。
2、看了这资料,我们年青的一代,要从这群斑羚身上学些什么东西呢?
(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它们的智慧、才能,特别是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情操,可贵的整体精神 )
教师总结:确实,作为人类的我们,面对生命,应让生命显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3、思考:斑羚飞渡这一悲剧是谁造成的?(人)
4、是啊,人在这里充当的是一种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人类的行径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请用心感受这些画面,然后思考:从人类的身上我们又能想到些什么呢? (屏幕显示:人破坏动物,破坏自然的资料)(板书:珍视生命,保护动物)
5、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或者提出不懂之处)
结束语
同学们,地球只有一个,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真心希望人与自然能和谐共处,希望斑羚们今天的悲局不再重演,也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些关爱让人类的爱充满世界,让世界充满爱
五、布置作业
写一则关于保护动物、珍爱动物的公益广告。
附板书设计: 斑羚飞渡
从人类身上——珍视生命,保护动物
从斑羚身上——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过渡和照应的手法。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二.教学重点:
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
生动形象,精练含蓄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简介臧克家、闻一多(由学生从图书馆、网上自己查阅,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
三.检查预习情况
⑴正音:
弥锲兀沥函衙赫迥窥楷
多音字:壳{};斗{}
(2)朗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课文:
五.问题研讨.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文章又是怎样围绕起笔的内容进行记叙议论的?哪些词句十分深刻地刻画了闻一多先生治学的目的、态度和精神?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片段。
二.问题研讨。
1.文章怎样写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与第一部分的写法有何不同?好处是什么?
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说说本文在选择材料、剪裁材料方面有什么特点。
4.朗读课文片段,揣摩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有感情和音乐美的特点。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篇6
创意说明:
本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生活素材的搜集整理,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实践的结论,有目的地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引导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周围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人,向他们了解当年他们的乐趣是什么,以及是怎样度过艰难岁月的,做好记录。
二、课堂交流:
1、了解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所表达的主题。
2、分组交流自己课前采访的内容。
3、每组指派一名代表发言。
4、引发学生思考:
(1)当年,老一辈生活艰苦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今天的生活乐趣与他们当年的有什么不同?
(3)我们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课后作业: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资料整合平台】
1、张洁的《挖荠菜》。
2、刘绍棠的《榆钱饭》。
使用建设:
引导学生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了解老一辈所经历的苦难生活,启发学生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清新纯朴、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风格。
【口语交际】
1、了解“劝告”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劝告的方法和技巧。
3、课堂活动:
(1)创设情境
(2)分组练习
(3)班级交流
(4)教师总结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篇7
课题
《两小儿辩日》
课 时
1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感受古文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难点
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有个问题:长安和太阳哪个更远?
他的理由是:长安尽管远但肉眼看不见,而太阳却时时能见,故为太阳近。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
3.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互评。
4.全班齐读,力争背诵。
三、探究课文,理解内涵
1.全班讨论: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有哪些启发?(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
2.全班讨论:对两小儿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3.你认为学生该不该笑孔子?“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笑与不笑,只要能说出理由即可,不必苛求,关键要保护学生深入考虑问题的积极性。但是要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1、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2、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课堂练习
解释加点字
问其故 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及其日中如探汤
课堂小结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课外作业
做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初出 日中
两小儿辩日 如车盖(大—近) 如盘盂(小—远) 孔子不能决
沧沧凉凉(凉—远) 如探汤(热—近)
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⑴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⑵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⑶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⑴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XXXXXXXXXXX”画出),并用“x”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⑵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XXXXXXXXXXX(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XXXXXXXXXXX”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XXXXXXXXXXX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XXXXXXXXXXX”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
⑴体裁不同;
⑵所抒之情不同;
⑶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X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篇9
一、 导语: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神话故事是《女娲造人》。现在我们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投影: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二、作品简介
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要点讲解)
二、诵读贯通
1、教师范读课文2—3遍。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三、教师点拨: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四、作业与练习:
1、背诵《夸父逐日》,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本题意在使学生通过背诵《夸父逐日》,熟悉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并且从神话这一角度,了解课文内容,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有所认识。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其地,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外,“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