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语文《惊弓之鸟》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
学习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
学习难点
读懂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
学前准备
教师课件
(第一课时)
1、你能猜猜是什么成语吗?(课件出示图片)
2、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也是一个成语故事。(课件出示题目)
3、你知道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4、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仔细听故事,你从故事里听懂了什么?(课件播放课文录音)
2、哪个是故事里的更羸、魏王?大雁的情况怎样?(课件出示图片)
3、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4、课件出示词语、生字。
5、指名分段读课文。
6、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写字表生字。
2、扩词、造句练习。
3、指导写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如:射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身”,右边是“寸”。
2)用这些字扩词,并选词造句。
3)先在书上田字格描红,再在拼音本上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复习引入。
1、“惊弓之鸟”主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课件出示词语。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惊弓之鸟》。
1)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射箭,只拉了一下弓,就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故事。
2)开火车认读语。
3)齐读课题。
二、细读勾画,自主探究。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哪句话具体说明更羸是射箭能手?
2、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3、既然大雁不是射下来的,那么是什么置大雁于死地呢?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圈出原因来。
4、为什么说“嘣”的一声响,就置大雁于死地?
5、你能学一学更羸的动作吗?
6、我们只看到更羸拿弓拉弦吗?
7、引导:听到那么响的弦声,大雁肯定很害怕,就会拼命往高处飞。
8、魏王看到了,他有什么样的感受?
9、引导:魏王见更羸不用箭,便使大雁掉下来,心里感到很惊讶。现在你就是魏王,你该如何读?
10、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11、哪一段告诉了我们原因?更羸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是怎样进行分析的?
12、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1)大雁因为,所以飞得。
(2)它因为,所以叫得。
(3)它一听到弦响,因为,所以。
(4)因为,所以伤口。
(5)因为伤口,所以。
13、现在我们假设,如果是魏王拉弦,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14、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雁并不是被更羸射下来的,更羸的本领也并不是真的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那么更羸的本事到底表现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填空:更羸的本事不在于(),而在于()。)
15、我们也要向更羸学习,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
16、读了更羸的话,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17、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大雁?
18、你知道“惊弓之鸟”的意思了吗?
19、我们学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
20、你知道和“惊弓之鸟”类似的事情吗?
1)“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2)读出更羸的气魄。
3)默读,思考,圈画:“嘣”的一声响。
4)讨论汇报: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5)表演动作:左手拉弓,右手拉弦。
6)模仿“嘣”的声响。
7)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8)大吃一惊。
9)表演读:惊讶的语气和表情。
10)更羸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伤的大雁?
11)自读第八自然段,边读边画。
12)完成填空,并练习用“因为……所以……”说句子。
13)会,不管是谁拉弦,只要发出“嘣”的一声,大雁就会害怕,就会掉下来。
14)更羸的本事不在于射箭射得准,而在于仔细观察、善于分析、仔细判断。
15)齐读第八自然段。
16)自由发言。
17)交流探讨:大雁自己吓死了自己。
18)“惊弓之鸟”用来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19)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20)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三、拓展阅读,总结提升。
1、课件出示故事:
晋朝有一个叫乐广的人,非常喜欢结交朋友。一天,乐广做了一桌子的好菜,请朋友到家里喝酒聊天。一位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条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
过了好几天,乐广一直没有见到这位朋友。乐广很想念他,于是就亲自登门去看他。谁知这位朋友已经病了好几天了,而且病得很厉害。原来他一直怀疑酒杯里有一条蛇,他感到很害怕,也觉得很恶心。回到家里以后,他感到全身都不舒服,总觉得肚子里有一条小蛇。就这样,他一病不起了。
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那人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影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这时,乐广指着墙上挂着的弓,说:“都是它在作怪,杯中的蛇是这张弓的影子!”随后,乐广把弓从墙上取下来,杯中小蛇果然消失了。这位朋友恍然大悟,病立刻就好了。
2、你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更从更羸身上学到了只有善于观察、动脑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希望同学们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
4、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
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能手、本事、孤单失群、大吃一惊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更羸说的话;继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2.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导入,揭示目标。
1.成语导入。
小朋友,咱们以前学过一些成语,有哪些?
还有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题目是──(出示卡片:惊弓之鸟)
2.揭示目标。
成语故事,要学懂什么?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懂这个故事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把书打开,自己轻轻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想想: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不懂的地方呆会儿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质疑问难。
1.初步了解内容。
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指1~2名学生说)
板书:不用箭
只拉弦
掉下来
2.学习第1自然段。
⑴ 更羸是怎样一个人?(指1~2名学生说)
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人们的。
(多媒体显示:第1自然段)
⑵ 相机学习部分词语。
a更
※正音:更是个多音字,念准了。(学生开火车读)
b魏国
※释义:魏国是古时候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正音:一起读。
c能手
※什么叫能手?(指1~2名学生说)
(多媒体显示:能手变红)
※手这儿有三种解释,选择哪一种?击掌表示。
(多媒体显示:手的三种解释)
※课文中说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你们想他射箭的本领怎样?
(多媒体显示:射箭能手变红)
⑶ 来,咱们把这一段读读好。
(多媒体显示:第1自然段)
3.学习生词。
课文中的这三个新词你们读懂了吗?
(多媒体显示:悲惨、愈合、拼命)
⑴悲惨
第一个请你读。(学生开火车读)什么意思?
⑵愈合
这个一起读。什么意思?
⑶拼命
前鼻音、后鼻音分清楚。(学生开火车读)什么意思?
4.质疑问难。
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
小朋友提的问题都挺好,学了课文你们就会明白的。
四.学习2~8自然段。
1.过渡:(指板书)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就使空中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觉得奇怪吗?课文中有个人也觉得很奇怪,是谁?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找段落。
⑴ 你从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看出来的。默读课文,找一找,找到的自然段开头打一颗星。
⑵ 交流。(指1~2名学生回答)
3.指名分节读。
我请三个小朋友读,听听,他们的字音有没有读准。
4.圈词语。
⑴ 拿起笔,把表示魏王态度的词语圈出来。
⑵ 交流。
a 圈了哪些词语?
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理解惊弓之鸟、孤单失群、直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更羸最后说的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4、能有感情地朗读更羸与魏王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能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2、理解惊弓之鸟的意思。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录象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更羸不用箭就射下大雁。)
二、找到突破口(第九自然段)
1、出示:
飞得慢,因为( )。
叫得悲惨,因为( )。
因为( ),所以(飞得慢)。
因为( ),所以( )。
2、学生练习。
3、学生交流:
⑴ 明确:
第一句是写更羸观察到的。第二、三、四句是更羸的分析。
⑵ 学生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第三、四句话。
⑶ 说说惊弓之鸟的惊是什么意思。(理解惊弓之鸟的本义)
三、进入对应点(第五自然段)
更羸说的`话是不是准确?文中哪个自然段可以证实更羸的话是准确的?
1、自由读:
你觉得哪些词语应该读出重音,请在这些词的下面划△。
2、指名读、评。
3、理解课文中的两个直:
⑴ 出示直在字典里的解释:
① 不弯曲。
② 使直,把弯曲的伸开。
③ 爽快。
④ 一个劲儿地。
⑵ 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⑶ 联系第九自然段理解直往上飞中的直的意思。
3、朗读第五自然段。
四、朗读对话
1、听课文录音,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更羸和魏王说的话。
2、逐句读、评(注意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说话的表情、语气)。
3、两人小组练习分角色读。
4、小组竞赛分角色读。
五、复述课文
1、分小组讲惊弓之鸟的故事。
2、指名讲故事。
六、引申
1、讨论:
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理解惊弓之鸟的比喻义)
2、我们学这个成语故事有什么意义?学生练习用只要就的句式说话。
出示:
这只受伤的大雁,只要( ),就( )。
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4
一、课题:《惊弓之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能手”、“本事”、“孤单失群”、“大吃一惊”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更赢说的话;继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2、难点:理解更嬴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
四、教学过程
(一)猜成语导入
导入语: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一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同学们,你能猜出这是说的哪个成语吗?(出示成语释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
今天,我们就来一个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顺通生字词。
2、初步感知文章大意: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
(三)精读课文,深入赏析
1、检查提问:那是一只怎样的鸟?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自由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
(4)朗读指导: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8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a”,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2、更赢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投影仪出示:想想更赢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4、为什么一起打猎的其他人没有想到这个办法?更羸真正的本领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小结作业
“惊弓之鸟”可以比喻怎样的人?想一想身边或书里读过的故事中,有没有类似“惊弓之鸟”的人。明天上课需要大家说说你的见闻和感受。
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赢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通过理解更赢说的一段话,进行弄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能手”“本事”“大吃一惊”“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更赢说的话,并联系全文体会更赢的分析是正确的.
2.继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具准备: 课件一个.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则成语故事,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检查预习
1.读一读(10个词语)
2.指读课文
一生读1-3,一生读4-6,一生读7-9.
三、学习课文
(一)动画演示
1.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
2.介绍两个人物(魏王,更赢)
3.更赢是谁呢屏幕打出“更赢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4.指读、质疑:能手→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
5.大家想不想知道更赢为什么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自由读课文,自找答案.
6.显示句子“大王,……掉下来”
更赢不拿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你们信吗魏王信吗从哪里看出
更赢怎么回答的
7.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
过渡:大家想看更赢试试吗
(二)动画二演示
1.谁愿意说说你所看到的.
2.屏幕显示出§5,齐读.
3.是什么置大雁于死地的
4.魏王看了以后有何反映哪个词说明魏王很奇怪
5.显示出魏王的话,指导读出吃惊的语气.
过渡:更赢的本事到底大在什么地方呢
(三)动画—演示
1.再次演示动画,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质疑
生:①为什么一只大雁在飞;②为什么飞得那么慢③为什么叫声那么悲惨
2.有了疑问,谁来解决呢(自由朗读§9) 3.屏幕显示§9
①指名读
②释疑 相机板书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害怕
受伤的鸟
4.练习
大雁飞得慢,是因为( ).
大雁叫得惨,是因为( ).
更赢从( ) ( )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①讨论
②指名回答
5.更赢的本领到底大在哪里
6.现在你明白“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
四、总结全文 〖HTSS〗
1.学到这儿,你想对更赢说些什么
2.老师相信,咱们班的学生现在个人都是学习能手,将来长大后还一定会成为各行各业的能手.
板书设计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害怕
受伤的鸟
惊弓之鸟
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和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3、理解更羸最后说的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联系全文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4、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更羸说的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2、了解“惊弓之鸟” 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更羸说的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1自然段,理解词语“能手”、“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
三、学习(2—5)段,引导学生通过四读、自读、自悟、自得。
1、读,边读边用“——”画出更羸说的话,用“~~~~”画出魏王说的话。
2、边读边想,更羸的话该用什么语气读?魏王的话该用什么语气读?为什么这样读,找出依据。
3、自由读,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4、自由找伙伴分角色读,加深理解。
四、交流学习长句子的经验。
1、遇到长句子,你该怎么读。
2、出示句子。
3、通过课件演示,再现情景,理解句中两个“直”字的意思。
五、比较句子
1、你有这样的本事?
2、你真有这样的本事?
引导学生抓住标点符号理解句子,并有感情朗读。
六、引导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学习,理解更羸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七、联系第五自然段,前后对比,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八、总结。
1、今天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
2、你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九、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看一些成语故事。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飞得慢:受箭伤
叫得惨:离同伴
更羸 观 察:分 析 进一步分析
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省编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0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读书记号理解课文内容。
2.能较熟练地运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话写话。
3.初步领会“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喻意。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读书记号读懂文章,掌握因果关系句式。
教学难点:
领会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
教学方法:
1.运用“引导——发现”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激疑—引导—探索—发现”的基本流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采取跳跃式讲读。
教具准备:
活动幻灯片一框,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纸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尝试运用读书记号理解课文内容。
1.复习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惊弓之鸟》,我们知道题目中“惊”的意思是“害怕”,“弓”的意思是“弓弦声响”,“之”的意思是“的”,“惊弓之鸟”连起来的意思是“被弓弦声吓坏了的鸟”。那么大雁是被谁的弓弦声吓坏了呢?谁能用一句话介绍更羸?
2.铺垫导法:第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具体说明更羸是射箭能手?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教师顺势引导——不动笔墨不读书,重点词句加——,不懂词句加——?(符号板书)
3.朗读体会:谁来读读这句话,我想应该读出更羸的气魄。
4.设疑争论:
①你们有没有发现,刚才读的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字用错了?
②学生回答,说明理由。
③讨论可以怎样改?
④讨论是否真要改?
二.“引导—发现”之一,明白“嘣”置大雁于死地。
1.设疑:既然大雁不是射下来的,那么课文中哪一个字置大雁于死地?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圈出这个字(板书:嘣)
2.讨论:为什么说“嘣”置大雁于死地?齐读第4
自然段。
3.演示: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学生划出相应的句子。
4.理解:理解“忙”、“直”的含义,齐读句子。
三.引导—发现”之二,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1.质疑:“大雁忙上飞”是什么原因?“直掉下来”又是什么原因?
2.引导:①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节,边读边划。
②学生汇报。③刚才你们读的句子是最后一自然的最后两句,齐读这两句话。
3.发现:我们把刚才学的总结一下——
因为大雁听到“嘣”的一声响,所以—(板书:心里害怕)
因为心里害怕,所以—(板书:忙往上飞)
因为拼命往上飞,所以—(板书:伤口裂开)
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板书:直掉下来)
4.训练:
①出示卡片因为…..所以……,自由练说,开小火车说。
②出示卡片那是因为,自由练说,指名说。
四.“引导—发现”之三,明白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
1.假设:从这个因果关系中,我们发现置大雁于死地的是“嘣”,现在我们假设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那么“嘣”的来一下,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2.设疑:看来更羸并不高明,还称什么射箭能手?那么更羸的本事又高在何处呢?
3.引导发现:引导学生读课文第6自然段。汇报,(板书:受过箭伤的鸟)
4.再质疑:更羸是根据什么作出这一判断的呢?(板书:判断)
5.再引导:飞得慢,叫得悲惨,这是更羸所看到的现象,也就是说他所观察到的。(板书:观察)
6.再质疑:看到这样的现象,更羸会怎么想?
7.再引导:引导学生读第8自然段,再完成作业本4(1)、(2),一生上台完成板书。同时,巩固“孤单”、“愈合”的含义。
8.归纳:①这“伤口没有愈合”、“孤单失群”是更羸——(板书:分析)②教师加上箭头,学生讨论更羸的本事究竟高在何处?③朗读最后一节,读出分析的语气,采用一人读一句方法。
9.朗读体会:推荐班中学生与老师对读。教师故意出错,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改成“当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体会更羸注意身份、谦虚、有礼。
五.“引导—发现”之四,初步明白“惊弓之鸟”的喻意。
1.设疑:读了课文之后,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大雁?
2.讨论:四人小组。
3.汇报:
4.总结:大雁自己吓死了自己。我们不要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今天执教了《惊弓之鸟》,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这堂课有不少得失之处。
先来谈谈收获。首先,今天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完全入境了,尽情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当我向边飞边鸣的大雁采访时,“雁小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慢呢?”徐宁馨悲伤地说:“我上次被一支箭射中了,伤口还没有愈合,每扇动一下翅膀都痛彻心扉。”我深情的说:“是啊,怪不得你飞得如此缓慢!”“雁先生,你叫的声音为什么如此凄惨呢?”另一生:“因为我与同伴失散了,孤零零的,我多么需要同伴的帮助啊!”“我边飞边鸣,希望有同伴能听见,来帮帮我,可是这么长时间了,还是每人来帮我!”我适时评价:“此时,你又孤独,又害怕,多可怜啊!你还想什么呢?”“我担心着会不会又有一支箭射上来,这下我可要完了!”“下次再听到弦响,我可要快点飞高些!”学生完全把自己当作了大雁,想大雁之所想,悲大雁直所悲,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独特的感悟,同时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在随后的理解更羸的两句话,用因果句练习说话时水到渠成。
教材在更羸的分析之后戛然而止,魏王听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呢?这成为了教材的留白之处,运用这个空白,让学生说说魏王可能还会说些什么。学生思考了片刻后,精彩的点评此起彼伏,纷纷借魏王之口谈出了自己的体会。“更羸,你真不愧是我们魏国的射箭能手!”“更羸,你不但有精湛的射箭技术,还善于观察、分析。我要封你做大将军”(真是慧眼识英才)“更羸,你真是名不虚传啊!”(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更羸,你是我们魏国的骄傲!”……学生们积极性完全调动了起来,讲起来滔滔不绝。
其次,我抓住“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寻求答案。在为什么说是“嘣”置大雁于死地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更羸分析的一段话,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质疑把大雁吓下来的本领人人都有,更羸的本事到底高明在何处的问题探究中,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明白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层层深入,跌宕回环,一次又一次地设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绽放思维的火花,揭示成语蕴涵的寓意,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但在上课中,竟然由于紧张,时不时忘了下一个教学步骤,而不得不时时拿着教案上课,犹如那只惊弓之鸟,心理素质如此脆弱,是我课前所为料及的,致使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做到全神倾听,适时作出恰当评价,更好地调控课堂。看来,还得多加锻炼,多上公开课。
其次,在课外拓展上,所选用的《战国策》中关于“惊弓之鸟”的片断,为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选用古文段落。由于学生看不懂,而效果低下。
此时,突然想起窦桂梅老师主题阅读的教学理念,何不由此生发,让学生收集成语,分层阅读呢?如:以弓箭为线索:《杯弓蛇影》、《一箭双雕》、《百发百中》、《箭在弦上》;以射箭能手为线索:《后羿射日》、《纪昌学射》、《百发百中》;以成语的出处为线索:《战国策-楚策》。
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运用读书记号学习全文。
2、深入质疑,释疑,理解最后一段四句话的逻辑关系。
3、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成语的比喻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更羸为什么能不用箭把大雁射下来。
【教学难点】
1、理解更羸为什么能不用箭把大雁射下来。
2、从成语故事中概括出成语的比喻意义。
【教学理念】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完成课后习题:(小黑板)
根据下面的问题,在课文中用 ﹏﹏ 划出有关句子,再回答:
更羸看到什么而对魏王说只拉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结果怎样?
2、讨论思考题,相机理出重点句:(小黑板)
⑴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① 这只大雁有什么特点?与你们平时知道的大雁有什么不同?
② 指导朗读(语速较慢)。
⑵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① 指导朗读。(语速较快,读出紧张的口气,直读重音)。
② 引导深入质疑:
如:为什么一听到嘣的声响,忙往上飞?为什么飞了两下直掉下来?
板书:
结果:不用箭,只拉弓。
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这些问题我们学了后面的课文时解决。从更羸不用箭就射下大雁,可以看出更羸本领怎样?
3、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
⑴ 什么叫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特别熟练的人。)
⑵ 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很多人知道他。
⑶ 你还知道什么能手?
4、学习第二段:
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就射下大雁,魏王看到这样的情形是怎样表示的,我们来学习第二段。
⑴ 感情朗读,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⑵ 师: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我们来学习第8自然段。
⑶ (小黑板)根据下面的问题,在课文中用﹏﹏ 划出有关句子,再回答。
更羸根据什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小黑板)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是他看到的,听到的?他怎样思考的?
① 同桌交流。
② 检查自学情况。
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听到的?(也就是观察到的)
板书: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更羸是怎样思考的?
板书: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伤裂↓
高飞↗
害怕↗
↗
弦响 掉下
⑷ 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选择板书中的词说话。
各自准备,相互说,指名说。
5、揭示喻意:
⑴ 惊弓之鸟什么意思?(被弓箭吓怕过,一听到弦响就十分害怕的鸟。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
⑵ 在你的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人吗?在电影、电视或读到的故事中看到的也可以说。
⑶ 小结:
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一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经不起挫折,是不可取的。
二、作业
【板书】
10、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裂↓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高飞↗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害怕↗
弦响 ↗ 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