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025/10/10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秋游,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采集标本、积累写作素材的技能。

2.对照本组课文,学习状物的基本方法,写出秋天植物叶子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2、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

第三单元习作教学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到郊外秋游,明确到野外进行观察的目的、要求、方法,搜集常见的树叶标本。

2、查阅资料,了解秋天树叶色彩变化的原因,并做好笔记。

第一课时(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指导)

一、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到郊外秋游,观察秋天的.树叶,你观察到了哪些树叶?

2、在我们课本中还有几种树叶的照片,这些树叶我们昨天发现了吗?它们的形状、颜色各有什么特点?

3、小结:秋天到了,很多树叶都换上了新的色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些树叶,写一篇介绍秋天的树叶的习作。(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指名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学生讨论,教师结合讨论情况相机板书:形状、颜色。(变化)

2、拿出自己搜集的树叶标本,边看边思考:你最喜欢什么树叶?它有什么特点?你准备向大家介绍哪几种树叶?

三、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交流。

1.出示枫叶标本,问:

(1)枫叶由哪两部分构成?(板书:叶柄 叶片)

(2)叶片、叶的边缘各有什么特点?

(3)枫树叶的叶柄有什么特点?

(4)你知道枫叶秋天为什么会变红吗? 讨论、小结:秋天气温降低,枫叶里的叶绿素被破坏了,产生了花青素,有了它,枫叶的叶子就变红了。

2、小组内练习介绍秋天的枫叶,注意枫叶的形状、色彩,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色彩变化的原因。

3、各组派代表上台介绍,大家评议。

4、按同样的方法,将另外一种树叶的特点写下来。

四、交流收集的文字资料。

五、指导学生写好全文。

1.通过介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不止熟悉一种树叶,有的熟悉两种、三种甚至更多,那么如果你想把两三种都写下来,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小结:要确定好介绍的顺序,并且在介绍不同的树叶时过渡要自然。

2.讨论:如果把介绍几种树叶的话写下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吗?当然不是,还应该加上什么?(开头和结尾)

3.开头可以怎么写? 写秋游时看到秋叶的总印象。

4.结尾可怎么写? 讨论,小结:可以写对秋叶的赞美,也可以写这次活动给自己带来哪些快乐,增长了哪些见识。

第二课时(习作讲评)

一、复习习作要求。

二、欣赏作文。

1、下座位欣赏同学的习作。

2、画出好词、好句、好段。

3、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地方。

4、围绕习作要求给出自己的评价。

(1)打出你对它的评价等级。

(2)写出自己的评语。

(3)给出自己的修改建议。

三、推荐好文章、好段落。

(1)推荐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好段落。

(2)大家评议。

四、自己修改习作。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2

一、口语交际

1.导入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大家一直沐浴在浓浓的家乡情里面。这次口语交际活动,我们就来一次大比拼──动情你我他,你来我也来。设置的奖项与注意事项如下:

a、以组为单位,齐心协力来比拼。

b、单项记分,计算总分。

c、每组参赛项目不少于两个,每个项目参与人数不少与四人。

d、围绕“浓浓乡情”表演,形式不限。

e、按照序号表演节目,每组先表演一个,再等第二次轮回。

f、评分标准以掌声与泪水做唯一参照。

(提示:形式可以是古诗诵读牵情思,可以是歌曲演唱道情思,可是挥毫泼墨画情思,可以是匠心独运写情思等等)

[说明:在之前,就发动学生课下进行资料搜集与节目彩排,以组为单位独立进行]

2.准备

组长抽签决定顺序,组员同时准备,时间不过三分钟。

3.演出

要求:认真演出,认真观看,认真评选

二、习 作、回顾与拓展

1.回顾口语交际

上节课,我们通过“动情你我他,你来我也来”的活动,纷纷抒发了自己的浓浓家乡情。你们是否想过长大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

2.提出习作要求

a、以“以二十年后回故乡”写题目,展开想象,来完成一篇作文。可以侧重一方面来写,比如侧重变化写,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大胆想象,不拘形式。

b、注意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抓住一个人、事、物来完成文章。(回顾内容)

c、先自行阅读“日积月累”中的.古诗,再在大体讲述的基础上尝试适当地加以运用。

3.交流

a、自行思考,确定大致的写作思路

b、同桌交流。借鉴经验。

c、自由阅读文后“趣味语文”中的《“推敲”的来历》,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奥妙,将体会内化为习作的行动中

4.动笔

5.讲评

a、原则

抓住学生的独特视角进行积极评价;

抓住学生的非凡而合理的想象进行评价;

抓住学生的准确语句进行积极评价;

抓住学生的个体进步进行评价。

b、形式

同桌交流;

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6.展示:

分两种类型展示:优秀习作展示;进步习作展示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3

【习作要求】

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2、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3、导学生修改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提出习作要求,明确想象重点和习作重点。

二、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

1、师例举一方面指导学生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2、提示思路,让学生自主想象,建构文源:

⑴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及家人。

⑵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家的变化(环境)──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⑶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我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面、交流(外貌、言行、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主题活动──依依惜别。

三、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作文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教师巡视,提示用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启发。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4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2.“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花生的花开败以后,自然脱落,子房柄迅速向下生长钻入土中,在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又叫落花生。

3.落花生不仅是农作物的名字,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的笔名。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留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2.这些词语你会读么?

吩咐榨油爱慕石榴茅亭半亩

播种(注意“种”的读音)

三、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2.请你找一下这些内容分别在那些段落?

3.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四、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

哪些词语写了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顺序能颠倒么?

从“居然”体会到什么?

所以也可以看出花生的存活能力强,也更表现了收获花生的意外和惊喜。指导朗读。(读出惊喜)

2.所以为了庆祝收获,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在收获节上我们一家人议论了花生的好处,我们是怎样议论的呢?

默读课文3—14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

三个孩子分别说花生的好处是什么?你还知道花生有其他好处吗?

父亲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呢?指名读父亲的话。

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默读第10自然段,完成表格。

通过表格中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你体会到花生的哪些可贵之处?

同桌交流。从哪些词语中或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埋在地里”不图虚名不炫耀

“矮矮地”不张扬默默无闻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花生虽然外表不好看但有内在的可贵之处:即使成熟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

齐读这段话。

父亲仅仅实在说花生么?父亲希望我们学习花生什么?

(引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父亲在借落花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文章讲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

作者明白父亲的希望了么?从哪一个句子可以看出?

体面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这句话。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上,为什么不用“记”?

父亲的话给他留下来而深刻的印象,作者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她曾说:“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奉献。”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以“落花生”为笔名了么?

五、小练笔

仿照课文第10自然段,运用对比写一段话,例如小花和小草,红花和绿叶……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亲情小说《母亲》。作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摄取了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镜头:辛勤劳作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一元五角钱”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钱,但是对于当时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对于一个每个月只能赚27元工资还要养育5个子女的母亲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课文以“一元五角”钱为线索,通过“我”在车间里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通过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一系列描写,刻画出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不长的篇幅却用了35个小节,短句、短段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文中“七八十台机器”的广角镜头、“母亲直背、转身、望着我”的慢镜头、“母亲掏钱、塞钱、凑钱给我”的特写镜头、“母亲立刻投入工作”的快镜头,写得生动感人,值得引导学生感悟与理解。尤其是作者在写作上的特色,3个“我的母亲”倒装与反复的写法,以及4个“立刻”反复使用的写法值得细细推敲。

二、学情分析

写人的文章孩子们有接触过,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更要去初步学习作者如何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本文的写作背景对于现在幸福的孩子们来说偏遥远:一个母亲每月工资27元,担负起抚养5个孩子的重担。家庭如此拮据是现在的孩子所无法体会到的,母亲如此的辛劳也是现在很多孩子都无法体谅到的,如何让孩子能够走进文本,能够深入去理解“一元五角钱”在当时到底意味着什么?体会慈母之情深是其中一个难点。所以适当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抓“震耳欲聋”等词感受母亲工作环境之恶劣,通过抓住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词句,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母亲工作负荷之巨大、劳作之辛苦以及母亲爱儿之情深很有必要。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更应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随文理解“震耳欲聋”一词,会认“陷、碌、攥”和多音字“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倒装、反复等写作方法的强调作用。

3.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辛劳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敬爱母亲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辛劳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难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青年近卫军》图片。

这本书是作家梁晓声小时候得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关于这本书,有一个他和母亲的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随同梁晓声一起走进他的回忆,来认识这位母亲。

(二)把握主要内容、明确学法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位( )的母亲?

2.反馈,交流。

(1)从课前学习单的反馈情况看,这些词语同学们都认为比较难读:震耳欲聋、失魂落魄、龟裂、攥着、陷入、忙碌。

(2)平时我们概括一件事可以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即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看看你的学习单上的主要内容,逐一对照,漏了什么,改一改。

(3)指名同学反馈重要内容的概括。

(4)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辛劳、慈爱……)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导读提示我们怎么学?(看导语提示)

(三)读慈母形象,体会“情深”

1.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描写母亲的语句来深入学习。请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看看哪些字眼让你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劳?圈出重点词,读一读,在旁边写一写批注。(板书:外貌、动作、语言……)

2.交流。(随机板书)

(体会母亲工作辛劳。)

出示句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指名读。你看到了怎样的背?(极其瘦弱且弯曲的)除了直接写母亲的背,还写了什么?(被灯泡烤着的脸……)

(2)母亲不光是脸被烤着,就连耳朵也受着煎熬。文中就有一句环境描写也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艰辛。

(3)穿插环境。句子: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什么叫震耳欲聋?走进这样的车间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4)看到每天在七八十台缝纫机的噪音中,在几百只灯泡的炙烤下的母亲如此辛勤的工作,你此时是什么心情?(难过……)

(5)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出示句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母亲的辛劳?

(2)这句话除了提到母亲的背,还写了母亲的什么?(眼神)这是怎样的眼神?(疲惫且吃惊的)因什么而疲惫?因什么而吃惊?

(3)读出这份辛劳。

(4)发现了吗?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里?(“我的母亲”出现3次,而且都放在句子的末尾。)

(5)比较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这两句话上下意思差不多,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你自己读读,给你的感觉一样吗?(用倒置写法突出前面的部分,画面感更强。)

(5)谁愿意把这一个个画面读出来?(配乐指导朗读)

师小结:作者知道母亲工作辛苦,却没有想象到会如此辛苦。作者反复用上“我的母亲”,将它们放在句后,将母亲“直背、转身、望”的动作强调出来,定格成一个个清晰的画面,久久地,久久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里,也留在我们脑海里,所以作者要这样写。

出示句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附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母亲的辛劳?

(2)这句话中你又发现了什么?(用了4个“立刻”)“立刻”可以改成什么?(马上、立即……)

(3)读读这句话,作者这样写让你有什么感觉?(母亲工作争分夺秒)

(4)母亲赚钱是多么的不容易。为了孩子们,她甚至一分钟一秒钟都不愿意耽搁,立刻又……立刻又……,立刻又……,立刻又…… (师引读并板书)

(5)你们知道母亲这样争分夺秒是为了什么吗?

补充资料:梁晓声家有兄弟姐妹5人,父亲去大西北工作,常年不在家。为了养活一大家子的人,母亲起早贪黑地工作,每月只能赚27元,平均每天收入几毛钱。家里穷到常常一块豆腐要吃3顿,为了养活孩子,家里的收音机已经变卖。为了给孩子们省钱,母亲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也舍不得花5分钱乘车。

(6)读到这里,你读懂了什么?(母亲很辛苦,为了孩子省吃俭用……)

师:我所讨要的“一元五角钱”是母亲起早贪黑近两天的收入。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啊!这就是──慈母情深。(齐读课题,体会母亲爱儿深切。)

1.课文中母亲的哪些描写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爱呢?小组合作,划出母亲的言行,讨论讨论。

句子一: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句子二:母亲却已将钱塞到了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句子三:“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句子四: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2.小组派代表谈感受。

3.这是怎样地“掏”?怎样地“塞”?怎样地“凑”?(预设:毫不犹豫、充满关爱、迅速、很不容易……)这一“塞”塞给我的仅仅是“一元五角钱”吗?还有什么?(预设:母爱、期望与理解……)

4.什么数落?数落我什么?母亲为什么要数落我?(因为我为母亲买了水果罐头)

师:对我的要求母亲是毫不犹豫,对自己却是省吃俭用,舍不得花一分钱。这就是──慈母情深。

(四)写话补白,升华情感

1.对于一个经济如此拮据的家庭来说“一元五角钱”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母亲每天如此微薄的工资还要养活一大家子来说,“一元五角钱”更是得来不易。那么母亲是如何再次凑钱给我买书的?(抓住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写出母亲辛苦凑钱的过程。)

师:无论是母亲的“掏”“塞”“凑”,还是母亲数落的话语都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一份浓浓的──慈母情深。(齐读课题)

3.交流、反馈。

4.千言万语说不尽,慈母情深深似海。就如我们的父母,各自用不同的方式爱着我们!我们更应该多点体谅,多点懂事,就像作者一样。最后让我们在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中结束我们的课。(诗歌朗读)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的,船夫如何驾驶小艇在水中行驶的以及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展示了这座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

教学要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艇在威尼斯水城中的作用,了解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风情。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理解威尼斯小艇在威尼斯水城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构想

这篇讲读课文文字浅显,语言生动优美。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结合预习要求及课后练习提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在布置预习或结合理解开头第一句话时,简介威尼斯。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小艇的,理解课文反复体会。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和互助学习的方式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它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漫游水城威尼斯》这一课课外阅读,谁能说说威尼斯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2、威尼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那么、你能不能说说作为一个威尼斯人,在平日生活中最不能缺少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威尼斯的小艇》。(板书课题)

5、出示小艇的投影片:提示:这就是威尼斯的美丽景色和它的主要交通工具—小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思考:

(1)作者游览的感受是怎样的?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小艇在威尼斯有什么重要作用?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些内容?

三、学习课文,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为什么写小艇?威尼斯的小艇与别处的小艇有什么不同?

2、出示投影,让学生观察讨论:

(1)小艇是什么样的?

(2)用“——”画出书上描写特点的句子。

(3)小艇美吗?美在哪里?你是从书上的哪句话感受到的?

3、指名回答,教师引导:作者把威尼斯的小艇描写得这么美,同学们想不想背过?请同学试背。

4、坐在这样的小艇里,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读下一个自然段。

(1)同学讨论交流: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假如你就坐在小艇上,与老朋友擦肩而过,你怎样打招呼呢?

5、威尼斯的小艇这么有特色,驾驶它的船夫一定技术高超,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1)船夫怎样驾驶?

(2)船夫的驾驶技术如何?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3)自由读,和同位两个讨论想象船夫的驾驶技术,驾驶你就在船上,你怎样赞美船夫?

(4)请同学配乐感情朗读课文。

6、小艇与威尼斯人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课文中是怎样具体说明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说说生活在威尼斯的其他人,与小艇有什么关系呢?

(3)再读这个自然段,哪些内容你比较喜欢?读给同位听一听。

四、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1、全文回读,体会课文内容。

2、放录音,听录音学生练读课文。

作业设计

1、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父母听,让家人了解威尼斯与小艇的关系。

2、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6、威尼斯的小艇

外形:美观实用

威尼斯 行动:轻快灵活 主要交通工具

和人们的关系:关系密切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以各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为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学习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了解了小艇的特点及它在水城中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领会表达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投影片。思考:

(1)这段话写了什么内容?

(2)前半句和后半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默读课文,说说: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懂得北大荒的好看、富饶,激发学生对祖国边境的神往和热爱,树立长大会开发边境建设边境的志向。

2.懂得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高低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入的语句。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惯用“骄傲”、“清亮”造句。

5.有情感地朗读课文。练习小作文。

教学重点

懂得课文内容,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高低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入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师:我们国家幅员广阔,物产丰富。在我们国家的最北端就有一个特别好看的地点,过去叫北大荒,现如今叫米粮仓,我们课文中讲到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点。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简单的懂得。

(二)学习生字。

1.生字要会读、会写,还要懂得它的意思。因此,我们先来填写生字表,认识生字。

2.读准字音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发音特别,只在小领域内使用,因此要特别记忆。

一字多音的字也要注意指导。

3.认识字形,正确书写生字。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但每个字的笔画都是有规律的,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

4.辨析字形,正确掌握字义。

字形相近的字特别多。只有掌握了字义才好区别。请同学们做一组相近字填空练习,以掌握汉字。

(三)学习生词,正确懂得词义。

1.查字典弄明白词义。

2.辨析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四)熟读课文,懂得草塘的好看风景,丰富物产,按事情发展次序给课文分段。

一篇文章是由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是按一定线索连接的,这线索一定是分段的根据。学生们明确了分段的根据,分段的精确性就会大大提高。

《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次序组合成篇的,这一点五年级的学生一般能够通过读书懂得到,因为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叙事为主的文章大都根据事情的发生——通过——高潮——结果的次序来安排材料的,有的文章有“高潮”就可分为四段,有的文章没有“高潮”就可分为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是有利于正确分清段落的。

指导学生以事情发展次序为根据分段。文章首先写到作者初到北大荒时的情景。接着写作者来到草塘以后,感受有所变化。再写通过小丽的介绍,作者对草塘有了更深入的懂得。最后来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确信能精确地划分段落。同时各段的段意也就自然地归纳出来了。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初到北大荒,感到无聊,小丽要领“我”外出散心。

第二段:(第5自然段)“我”在草塘边上看到草塘的好看风景。

第三段:(第6~13自然段)小丽向“我”介绍草塘春、冬两季特有的气象。

第四段:(第14~ 19自然段)“我”在河里逮鱼和看到清凌凌的河水倒映出草塘的美景,对草塘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五)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段意解释了每一段的内容,将每一段的内容以简洁的话语连接起来一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了“我”到北大荒,小丽向“我”描写了草塘四季的气象,以及亲眼看到草塘的美好风景,从而对草塘产生了深深眷恋之情。

(六)读课文,懂得草塘的好看风景、丰富物产,体会“我”思想情感的变化,为进一步分析课文做预备。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可爱的草塘》讲的是北大荒的事。过去的北大荒天气严寒,人烟稀疏,交通又不方便,土地资源尽管丰富,但长期得不到开发。现如今的北大荒经历几十年的开发,差不多成为米粮仓和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开垦区还生产有人参、鹿茸、貂皮等。还有好看的草塘。

(二)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作者看到的草塘是啥样的?

教师读全文,学生能够按照“问题”把注意力放在二、三段上。

1.请同学讨论、答复作者看到的草塘是啥样的?

2.画出重点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看得出草塘特别美。那样,怎么样懂得“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句话呢?(将这一句话写在小黑板上,指导学生充分讨论,深入懂得。)

这句话喻意比较深入,学生不行懂得,教师能够提示:作者初到北大荒,一切都不适应,感到没意思,猛然间看到这样的好看风景,作者心情舒服,流连忘返。所以才有了这样好的感受,这样美的语言。

请同学们在懂得的基础上有情感地朗读这句话。

特别显著,走过这样的草塘真的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但是草塘的色彩也在不断地变化,“认真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来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请同学画出这句话,想一想为啥?

请同学们联系高低文想想这两句话所刻画的美景,从而体会作者“不由自主”的欣喜和夸奖的心情,以及北大荒人的骄傲感。

指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读这部分内容,也能够决定与文字相符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读书,感受其中的美。

草塘的确特别美。草塘有三大特点,哪位同学差不多意识到了?

板书:草塘特点

板书:大 绿 动

是的,作者已被“那样大那样绿”的草塘深深地吸引了。因此,作者不由地夸奖。

3.找出描写草塘可爱的句子,体会北大荒人的骄傲。

作者是怎么样夸奖草塘的?请同学来答复。

(这草塘真美啊!)

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夸奖。草塘还有啥可爱之处吗?有。作者又按照不同季节具体地描写了草塘的可爱。请同学默读第三段,划出有关内容。

这些内容是通过小丽的介绍来表述的,请同学认真地再读一遍,想一想小丽这番话的深入含意。

(小丽的介绍充满了作为一位北大荒人的骄傲,言谈中使作者对北大荒、对草塘有了进一步的懂得。)

通过小丽的介绍,你们懂得到啥?请一位同学来讲。

师:作者对草塘越来越感兴趣,但是小丽却“关上话匣子”,啥也不说了,为啥?找同学答复。

(小丽有意关上话匣子,是为了让作者自个儿去视察和体验北大荒的可爱。)

板书:物产丰富

4.巩固练习:

(1)出示投影,请同学口答。

①第二段写出了草塘的.三大特点,它们分别是大、绿和动。

②“物产丰富”指的是:

瓢舀鱼、捉野鸡、逮狍子。

③文中用“大海”比喻草塘,“浪花”比喻芦苇和蒲草。

④浪花“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是拟人写作手法。

⑤“野鸡飞到饭锅里”是夸张的手法,用以形容北大荒野鸡特别多。

(2)请同学讨论形近字的异同,再组词。

芒(光芒) 崩(崩溃) 陷(陷阱)

茫(茫然) 蹦(蹦跳) 焰(火焰)

(3)齐读二、三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5.小结。

作者在草塘边看到草塘的美景,“那样大那样绿”,“就像置身在大海中”,“绿得发光,绿得鲜亮”,“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而且是“欢笑着,翻滚着”,显示着勃勃活力,使得作者不由自主:“这草塘真美啊!”再加上这个地点物产丰富,乐趣无穷,生活在这儿的北大荒人无比骄傲,作者由此对草塘有了更深的懂得,越来越喜欢这可爱的草塘。但是作者一开始不是这样的,是啥样的呢?最后来又有了啥变化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一、四段。

第三课时

(一)导语。

作者在草塘边看到草塘的美景,在小丽的介绍下,更加懂得北大荒的草塘,在情感上发生了特别大变化。他初次到北大荒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呢?

(二)学习第一段。

师:请同学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谈谈感受。

板书:没意思 以书为伴

在小丽的带领下,作者走近了好看的草塘。请一位同学把二、三段中描写草塘好看的句子读一遍,有意识地复习、回想二、三段的内容。请同学们画下来。

师:草塘不但好看,而且物产丰富。

请问:这个地点主要盛产啥?

(这个地点主要盛产鱼、野鸡和狍子。)

作者在草塘边走一走,看一看,不由自主地发出夸奖“太美了”,他在与小丽的交谈中,又懂得到这个地点物产还特别丰富,因此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生了一些变化。有啥变化呢?请看第四段。

(三)学习第四段。

小丽“关上了话匣子”,目标是要作者自个儿去体验。作者有啥体验,收获怎么样?请同学读课文,扫清文中障碍,接着答复问题。

“水泡子”是比较浅的水塘。在这样浅的水塘里,为啥“水面上波光粼粼”?联系下文来懂得。

(因为水泡子里鱼特别多,鱼游到水面上,银色的鱼鳞闪闪发光。)

还有形容鱼多的词语吗?

作者亲自跳进水塘逮鱼,“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抛”,特别高兴。为啥?

(他体验到了小丽前面介绍的“瓢舀鱼”的欢乐。所以作者特别高兴。)

请问:哪些词语反响了作者思想情感上的变化呢?

板书:有意思 泡中逮鱼

正当作者恋恋不舍地上了岸的时候,小丽又把另一个奇异的景观亮在了作者眼前。是啥景观呢?

(一条清亮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如今作者眼前。)

为啥是“奇迹般”地出现?

(因为这是作者没有想到的,也解释作者的心情是又惊又喜。)

这条小河使作者对草塘又有了更深地认识,接着文中用了3个排比句来描写这条小河,写得特别美。请问:你是怎么样懂得这几个句子呢?先读后谈。

板书:喜欢 绿草 蓝天 白云

正是因为小河清亮可鉴,能清楚地倒映草塘上的一切景物,并且互相衬映,更显光荣。所以就使得作者又一次地“不由自主”……

教师读最后来一个自然段,同学们考虑、讨论为啥?

“我朝前紧走几步,想捧起这清凉的河水痛痛快快地洗一洗脸。然而我迟疑了,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

再让学生重复朗读,抓住这段文字中的主要词句,联系高低文来懂得作者的思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