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认识比教案

2025/10/16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认识比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认识比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合作的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的特征;会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

教具学具:

三角尺、尺子、活动角、圆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林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这位新朋友他最害羞总是喜欢躲起来。你们猜猜看它是谁呀?(学生踊跃发言,激发学生兴趣)

(2)同桌讨论、交流(3)师引导学生说出角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今天林老师也想和你们一样,想找个害羞的这位新朋友,你们和老师一起找找看。(出示课本第38页主题图)

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同学在踢球,老师拿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在修剪树叶,校园的早晨真热闹啊!

在这幅图里,你能找出我们刚认识的新朋友――角吗?

(指名学生说,出角)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图中有这么多的角!现在咱们走近看看,剪刀、三角板、时钟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从主题图中让一名学生指出三个物体,并标出角。)

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美丽的外衣,角就是这样的。(出现三个不同的角的图形。)大家看清楚了吗?

2、刚才我们在校园里找到了许多角,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角呢?

把你找到的角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举例)

3、这张纸上有角吗?(师出示圆纸片)那你能不能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来?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圆纸片试一试。

折好的同学把角举起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你是怎样折的?(指名说)谁折的角和他折的不一样?

用手摸一摸我们折的角,有什么感觉?

(师示范摸,学生摸,指名说)你摸的是哪个地方?

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用尺子沿着边画,两条边画得不一样长。然后拿下折角。师边说边板书:顶点、边、边。)

指出屏幕上角的顶点、边。

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出示5个图形,说说不是角的理由)

5、(老师拿出活动角)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玩一玩,好玩吗?(好玩)我们先做一个角,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些吗?再大一些。你能让角变小些吗?再小一些。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做了一个角,你能做一个比它大一些的角吗?(互相看看)你做的角真的比老师的大吗?(师生比较活动角的大小)

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示大小不同的两个角)

你为什么认为第一个角大呢?(指名回答)

6、我们会折角,会比角,那你会画一个角吗?

你能试着画一个角吗?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请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先确定角的顶点,再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这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两条边。(师边说边示范画: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向一个方向画一条边,最后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另一条边。)

说说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请同学们按老师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角,画完后在小组里互相欣赏。

谁愿意把你画的角给同学们欣赏一下。(展示学生画的角,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三、课堂小结

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我们是怎样画角的。再打开书第38―39页,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

四、应用拓展

想一想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五、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回家后找出“家中的.一些角”,并指给爸爸妈妈看。

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内容虽然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教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很难理解“角”这一抽象概念。经过一堂课的教学后,我想从两个方面对自己教案进行反思:

一、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原有的经验知识水平。教学中,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我设计了“(出示几个角)让学生指出顶点,边。”这一环节,目的是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巩固。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角的各部分名称这一内容掌握得很好,

二、教学中存在问题:我把“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有关系”这一点有的学生混淆,特别是差生不够明白,放在“认识活动角”的后面。通过教学实践后,有些无法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来证实。,把这一内容放到了画角的后面,让学生在画一小一大两个不同角的过程中自己暴露出问题(有学生通过增加边的长度来使角变大),然后由教师引导解决,从而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有关系”这一样对于学生就更明白啦。

认识比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探索精神。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教学,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对照顺序表,回答。

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900009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10500001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23000000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2340050“234”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

“5”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10200800这个数读作()

2、写出下面各数。

六千三百二十二十三万五千一百零四万零二十

要求:(1)先说一说写数的方法,步骤(你是怎么写的)。

(2)读一读,先明确含有几级的数。

(3)对照数位顺序表写数。

3、练习一中的第12题。

要求:(1)先读一读

(3)按题目要求连一连

(4)想一想:如果不经过读数、写数,能不能通过推测、判断进行连接?说出你的策略。

二、专项练习

1、不对照数位顺序直接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五十万三千

①由学生独立完成

②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过渡到直接写数。

明确有几级——分级画线——填上数字

(2)一千零二十五万零六百

步骤同上。

(3)写一写

一千零八万二百二十六万三千四百二百万零六十三

2、练习一中的第14题

要求:(1)教师读数,学生听写。

(2)同桌校对,互相交流、检验。

(3)请学生说说体会,介绍自己写数的方法、步骤。

3、练习一中的第9题。

要求:(1)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题目特征。

(2)引导练习。

(3)学生之间相互校对,教师巡视、检查。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一中的第10、11、13、15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认识比教案 篇3

一、快乐活动目标:

1、了解傣族的基本概况。

2、了解傣族的习俗、饮食、服饰等文化。

3、教育幼儿爱护少数民族人民。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快乐活动准备:关于傣族的图片、录像资料、傣族服装、白纸、油画棒。

三、快乐活动过程:

1、快乐激发:

①、回顾学习过的少数民族。

②、让幼儿观看,猜一猜它的故乡在哪里。

2、快乐认知:

①、向幼儿介绍傣族的概况:地理位置、人口、气候。

②、通过录像资料介绍泼水节,引出傣族的宗教文化特征。

③、向幼儿介绍傣族的饮食。

④、请一名幼儿穿上傣族的服饰,并向幼儿进行演示。

3、快乐获益:

①、通过观察,孩子们了解了傣族的基本概况。

②、通过谈话讨论,孩子们了解傣族的习俗、饮食、服饰等文化。

③、幼儿知道爱护少数民族人民的重要性。

4、快乐拓展:绘画傣族服装。

附:泼水节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凶恶的魔王,他身有魔法,落在水里漂不走,掉在水里烧不烂,刀砍不烂,枪刺不入,弓箭射不着。他自持法力过人,傲慢自大,整天横行霸道,为非作歹。那时,天有十六层,他就成了其中一层的霸主。他对人民欺压掳掠,无恶不作。他已经有了六个美丽的妻子,但哪一家若有美丽的女儿,他都要霸占为妻。有一次,他看到人间的一个公主名叫婻粽布的,长得比他的六个妻子都漂亮,于是,他又把她抢来,作了他的第七个妻子。

有一年六月,正是人间过年的'那一天,魔王为婻粽布贺年,招来了魔臣魔将,在宫中饮酒作乐。酒过三巡,宾主都已经醉醺醺的了。婻粽布乘机对魔王称颂道:"我尊贵的大王,您法力无边,德行高尚,凭着您的威望,您完全可以征服天堂、地狱、人间,您应该做三界的主人。"魔王听了洋洋得意,沉思了一会儿,转过脸对爱妻说:"我的确能征服三界,我的弱点是谁也不知道的。"婻粽布接着又问道:"大王有如此魔力,怎么会有弱点?"魔王小声回答:"我就怕别人拔我的头发勒我的脖子,这会使我身首分家,你可得经常看着点儿。"婻粽布假装惊讶的追问:"能够征服三界的大王,怎么会怕头发丝?"魔王又小声的说:"头发丝虽然小,但我的头发丝却会勒断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婻粽布听了以后,暗暗打定主意。于是,她继续为魔王斟酒,直到酒席散尽,她又扶魔王上床睡熟。这时,她小心地拔下魔王的一根头发,未等魔王惊醒就勒到了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头立刻就掉到地上,头上滴下的血,每一滴都变成了一团火,熊熊燃烧,而且迅速往人间蔓延。这时,婻粽布赶忙把魔王的头抱起来,大地上的火焰也就熄灭了,可头一放下,火又烧起来了。于是,六个王妻也都赶来了,她们轮流抱着魔王的头,这样火才不再烧起来。

后来,婻粽布回到人间,但她仍就浑身血迹,人们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迹,纷纷向她泼水。血迹终于洗净了,婻粽布幸福地生活在了人间。婻粽布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就相互泼水,用洁净的水洗去身上的污垢,迎来吉祥的新年。

认识比教案 篇4

认识钟面、整时

教学内容:

P59主题图及例1,P60课堂活动第1题的第1小题,练习十二第1题的第2、3小题,P63数学文化——计时工具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这些时间。

2、能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3、了解计时工具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重点

一只实物钟表、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

1、猜谜引入。教师:请小朋友们先来猜一个谜语:没脚能行走,说话不口,它说是几点,人人都遵守。学生猜出是钟表后,教师告诉学生,钟表在生活中处非常大,下面我们看看这样一幅图。

2、出示主题图。教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教师:大家都看到了图上的小朋友正在起床,你知道这个小朋友什么时候起床?(早上)你从哪里知道的?

教师:这个小朋友要按时起床,就需要知道时间。在生活中我们主要靠什么知道时间的?(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这些时间。

2、学生按P59主题图及例1的要求独立思考,通过动手操作钟面的形式,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认读这些时间。

3、学生自学P63数学文化——计时工具的变化。了解计时工具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完成主题图下面的“议一议”。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这些时间;了解计时工具的变化。归纳起来就是: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六、检:

1、师出示钟面模型,让学生分别指出那个时针、分针、秒针。

2、师将时针拨在整时,让学生说出是几时。

3、师说几时,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几时。

七、练:

1、P60课堂活动第1题的第1小题。

2、练习十二第1题的第2、3小题

板书设计

认识钟面、整时

主题图例1

(略)(略)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课后反思

认识几时半

认识比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经历认识千米,体会1千米长度的过程。

2.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千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距离。

3.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从图里收集数据信息。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千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距离

教学难点

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经历认识千米,体会1千米长度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你们掌握的怎么样呢?老师要考考你们。

一、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双人书桌的长度是120( )。

2.旗杆的高度是300( )。

3.有一项田径比赛是200( )跑。

二、填空。

2米=( )分米

60厘米=( )分米

300厘米=( )米

同学们掌握的都不错,接下来我们要学习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讲授新课

1、估算一下:你家到学校有多远?

师提示: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1分钟走的路程和从学校到家用的时间进行估算。

学生展示:

充分交流学生估算的`方法和结果。教师选择典型数据

65×20=1300(米)

67×15=1005(米)

≈1000(米)

介绍1000米可以写成1千米,千米用字母km表示。并板书:

1000米=1千米或者1000m=1km

2、说一说,算一算。

你家到学校不到1千米,还是超过了1千米?

根据估算的结果,用千米描述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

学生交流:我家到学校860米不到1千米等等。

教师介绍:标准操场1圈是400米。算一算几圈是1千米?

师生共同计算出结果2圈半是1千米。

3、师:千米(也叫公里)是一个比米大的长度单位,表示比较远的路程时,用千米作单位。

马拉松赛跑全长约是42千米。万里长城全长约是6300千米。

长城只有6300千米,为什么叫做万里长城呢?

教师介绍“里”是我国以前用过的长度单位。1千米=2里

想一想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师总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重难点精讲

100米的跑道

想一想:沿着跑道跑几次是1千米?

10个100米是多少米?(1000米)

1千米=1000米

所以跑10次是1千米。

归纳小结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测量的比较精确时,用毫米作单位;表示比较远的路程用千米作单位。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

(五)随堂检测

1、填空

2千米=()米

2千米500米=()米

2、口答:

8千米=()米

6千米=( )米

4千米=()米

5千米=()米

3千米=()米

3、选择

(1)冰箱的高度是140()。

A厘米 B米 C千米

(2)世界上最大跨海大桥——宁波杭州湾大桥建成后,将使慈溪到上海的路程缩短

200( )。

A厘米B米C千米

4.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出行方式用线连接起来。

800千米 60千米 4千米 15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七、作业布置

1、完成同步练习上的习题。

2、预习课本40、41页。

八、教学反思

资源文件列表:

认识比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具准备 :

硬卡纸圆柱体,相应电脑课件,尺子,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

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

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

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教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教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后提问:你发现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提问: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从第3页最后两行到4页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提问想一想所填的结果。

②得出计算方法。

提问: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

(3)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 课件出示练习题

3.做练一练第3题。

4.思考

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四、作业布置

认识比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32页的内容及做一做,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

2、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回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哪些特殊形状?你能在生活中找出具有这些形状的物体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2、欣赏日常生活中圆锥形的物体,介绍圆锥,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锥。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一】认识圆锥的特征

学习方式:独立学习、组织交流

学习任务

1、取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通过观察,认识圆锥的顶点、面。

(1)圆锥有一个顶点和两个面,一个底面,一个侧面。

(2)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3、讨论、交流,认识圆锥的高。

(1)圆锥的高在哪里?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

【活动二】测量圆锥的高与圆柱和圆锥的区别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学习任务

1、出示圆锥形教具,引导:像这样的'物体,它的高看得见吗?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它高多少呢?你有办法吗?

2、小组讨论,动手合作测量圆锥体的高。

3、汇报测量的步骤及测量结果。

4、课件演示测量高的过程,注意:测量时,圆锥的底面要水平地放;上面的平板要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5、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你们知道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6、动手操作转动一根贴有直角三角形硬纸的木棒。

7、说说各自的发现。

8、交流圆锥和圆柱的联系与区别。

提问:圆锥和圆柱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三、达标测评

1、完成课本第32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材的几何图形上标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再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2、完成课本第35页练习六的第1题。

投影出示课本上各个物体的图片,指名说说每个物体由哪些图形组成。

3、完成课本第35页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课本上连一连,再进行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顶点:1个

面:2个 侧面(曲面) 底面(圆)

高: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只有1条)

认识比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归纳,经历圆的概念的得出过程,并掌握圆的概念。

2、经历圆心、半径与直径等概念的发生过程,掌握圆心、半径与直径等概念。

3、能够独立探索与发现半径与直径的属性以及它们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4、通过操作、想象培养空间观念,积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的经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的定义及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进一步探究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及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归纳并理解圆的定义。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单、圆片、圆规。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过渡:同学们看过《奔跑吧兄弟》这个节目吗?其实节目中不仅仅有游戏,还有一些数学知识呢!黄队接受到了一个寻宝任务,宝物埋在距离小旗三米的位置。

提问:宝物可能在什么位置?(学生先汇报再白板演示)

探究圆的定义

师:1、如果用3厘米代表3米的距离,(用直尺示范三厘米)

2、请你在作业单上将你认为宝物可能在的'位置像这样都点出来。

3、展示汇报。(一生到展台前展示)

请同学们抬头,看这位同学画的点。

提问:有比他画的点多的吗?如果继续画,还能不能点出可能的位置呢?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把同学们画的点都汇集在这一张纸上面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可能说到是个圆)

4、揭示课题

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平面图形:圆(板书:圆)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认识圆(板书:认识)

师问:圆是由什么组成的图形?

生:无数个点

师:是什么样的点?

生:到一个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

5、师小结:我们知道了到一个点的距离等于3厘米的所有点组成一个圆。

提问:那么到一个点的距离等于4厘米的所有点组成一个什么图形?(完整的说)

到一个点的距离等于1分米会组成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

6、你还能像老师这样描述一个圆吗?

师提问:谁能对照板书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圆?(同桌互相说一说)

出示圆的定义:我们一起来说下什么是圆(学生齐读一遍)

其实圆就是由无数个点组成,也可以说这些点就说在圆上。

请同学在白板上点出圆上的点。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一)、认识圆心:

请你快速把刚才画的点连成圆。

比较学生连成的圆引出圆心。

(1)看看这位同学连出来的图形是不是圆?(展示手画的圆)

追问:这是不是圆?为什么?(距离不等于3cm)选择一个点进行验证。

(2)接着看(出示圆规画的圆)

提问:你是用什么画的?(圆规)

师:圆规是我们画圆的专用工具,谁和他一样也是用圆规画的?请你来说说怎样用圆规画圆。

3、指各学生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尖尖的地方按住)哪个尖尖?(针尖)按在哪里?(按在点上)

师: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

4、在白板的圆上标出圆心,请同学们也标出你们的圆心。没有用圆规画圆的同学请先用圆规画圆,再标出圆心。

提问:除了确定圆心,还需要确定什么?

①角度,谁懂他的意思,其实是指什么?

②长度,谁懂他的意思(两个同学说)也就是指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不变。

(指着针尖)这个脚在哪里?(圆心)另一个脚在哪里(圆上)

师:两脚之间的距离其实就是圆心到圆上点的距离。

(二)、认识半径:

1、请同学们把圆心和圆上一点连成线段。(学生动手连半径)

2、师介绍:这条线段就是半径(板书:半径)字母r表示。(在白板的圆上用字母表示半径)

3、观察半径,提问:谁来说说什么是半径?(学生概括半径的意义)

4、学生进行汇报。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点的线段叫半径。

5、学生通过读加深对半径概念的理解。(学生边读老师边圈出关键词)

师提问:你还能不能再画几条半径呢?

6、学生在自己画的圆内画半径。

提问:你画出了几条?你画出了几条?你呢?还能再画出半径吗?(还能)你发现了什么?(半径有无数条)

7、观察半径,它还有什么特点?(相等)

师:如果我现在想要画一个半径为二十厘米的圆应该怎么办?

生反馈,师黑板演示画圆。

请在作业单上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对比你们画的圆和老师画的圆一样大吗?(不一样)也就是说这里半径相等指的是同一个圆内。

(三)、认识直径: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事先给你的圆,将圆只对折一次,再打开,观察一下,它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折痕)

1、请你借助直尺将这条折痕描出来。

2、我们发现这条折痕描出的是一条线段。

2、这条线段有什么特征?

3、学生汇报:

师适时板书:通过圆心两端在圆上

4、师小结:其实像这样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用字母d表示。

5、一起说说什么叫直径?

6、学生总结: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学生齐读)

7、请同学们在圆上画出直径,并且用字母表示出来。

提问:将圆换个方向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如果像这样折下去,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画无数条)请根据直径的定义在圆上再画几条直径,并且量一量,看看直径还有什么特点?

(四)、研究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师小结: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无数条,并且相等,直径也有无数条,也相等,那么半径和直径有没有关系呢?

1、在作业单的圆内,先画出一条半径,再画一条直径,量一量,看看半径和直径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并将结果填写在作业单上。

半径(cm)

直径(cm)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学生进行同桌合作学习,探究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4、学汇报交流。板书:d=2r r=d/2

5、练习:对口令

如果一个圆半径是4厘米,直径是多少?

如果一个圆直径是5分米,半径是多少?

(五)、研究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1、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中都有圆,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圆形物体)

2、梳理圆心与半径的作用:

师:这些圆有大有小,是什么决定了圆的大小?(半径)是什么决定了圆的位置?(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