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炮手教学设计

2025/10/17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炮手教学设计(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炮手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多音字“颤”。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炮手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精神。

3、学习透过人们的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

4、正确、流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自读、掌握生字,感知课文内容。

2、抓描写炮手神态的句子和词语,体会人物的心内,理解课文,感悟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炮手的敬佩之情,懂得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顾全大局,牺牲小我。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情,谈话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伊拉克战争的图片

……

同学们,看了这组图片,你想说些什么?是的,战争是残酷的,它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是不可估量的。可是,在保卫国家的战场上,却涌现出很多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战场上,去聆听一个普通炮手的心声(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检测字词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指名读。

3、开火车读。

三、突出重点,精心品读

1、通过刚才的朗读,你有什么新的收获?(相机出示第一自然段)

2、自由读文2—10自然段,画出反映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汇报学习

句式1:“将军用望远镜……一个脸色苍白的士兵应道”。

①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谈感受。

②此时,炮手的心情怎样?

③用这种感情读课文。

④生生互评。

⑤再引导读。

句式2:“你看到那座桥了吗?……士兵的脸色煞白了”。

①“看到左边的农舍了吗?……”此时此刻,听到将军这句话,对负责开炮的士兵来说,意味着什么?

②如果你就是炮手,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③结合学生的感受,引导读文。

④师生合作读

句式3:“这是德军的一个驻地……更加惨白了。”

①听到将军的这个命令,作为炮手会怎么想?

②结合炮手心情读课文。

③相机播放《我爱我家》

3、炮手明明知道自己一开炮,房子就会炸垮,此时此刻的炮手犹豫了吗?小组讨论。

4、比较学习“裹着大衣的`军官们……滚下了大粒的汗珠。”

将军连声喝彩,炮手的脸颊上都滚下了两行热泪。

5、炮手在战场上面对自己的家,自己仅有的财产,他毅然决然的执行了将军的命令,仔细瞄准目标,开了一炮,炮手的这一举动,他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6、同学们想认识这位可敬的炮手吗?这就是一百多年前的那位炮手——比埃尔,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角色朗读,回归整体

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认识一些无私奉献的人。2、学习有关奉献的格言。

六、作业:

炮手亲手击毁了自己仅有的一点财产,战争结束后,他会到自己的家乡,会发生什么故事吗?

炮手教学设计 篇2

一、图片激情,谈话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伊拉克战争的照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炮手》教学设计和反思。

20xx年3月20日上午,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美国开始了军事空袭!他们炸毁了公路、桥梁、学校和一切可以摧毁的地方,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甚至被炸的遍体鳞伤!双方士兵死亡上万人,有1。9万名无辜的伊拉克国民遇难。

同学们,看了这组照片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是的,战争是残酷的,它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是不可估量的。可是在保卫国家的战场上,却涌现出了很多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战场上,去聆听一个普通炮手的心声。(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课文我们已经读过多遍,不过你真的用心去读了么?现在,请同学们进入到课文当中,把自己当成这位炮手,用心再读课文,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同学们,你发现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什么?(通过神态的变化和人物对话来突出中心的)

三、精心品读:

1、那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画下来。

谁来告诉我,是哪几个词?(苍白、煞白、惨白)板书

2、那我要问了:好好的,炮手的.脸色为什么突然苍白起来了呢?你能在课文中联系上下文找到答案么?把这句话上边的几段读一读。哦。你看到将军用望远镜仔细的瞭望着河对岸的小村,你心里想什么?你心情怎样?那你能把这种紧张的心情读出来么?

3、当你脸色转为煞白的时候你心里又想些什么?心情怎样?我们试着把这种痛苦读出来。我们男女合作读。

4、当你脸色最后变为惨白的时候,你心里想的是什么?我们读9、10段。是的,这一炮下去,被毁的不仅仅是一座房子,更是陪我生长,陪我欢乐的家。《我爱我家》。

让爱天天住你家

让爱天天住我家

充满快乐拥有平安

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

同学们,家里有我们的爸爸和妈妈,有我们最亲的人,没有了家,便没有了亲人,没有了以前美好的回忆。如果现在让你瞄准自己唯一的家。你的心里会想什么呢?我们不想瞄准,是什么让我们不得不亲手毁了自己的家?战争!他是多么残酷啊!(板书:残酷)

可!炮手却做出了什么决定呢?——谁有话想说?(板书: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5、现在,再让我们看看炮手的最后一句话,现在,你能不能体会到炮手说这句话的时候的心情?我们先练一练,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炮手》教学设计和反思》。谁来读。

6、全篇通读(分角色)

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很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读,进一步走进将军和炮手的内心。

在残酷的战争中,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消灭侵略者,把仅有一点财产也奉献了。其实,还有很多和炮手一样的英雄。

四、课外延伸:

我们就来交流课外搜集的故事。

现在,你想对炮手,对将军,对这些英雄,或者对发动战争的侵略者说些什么呢?是的。希望世界永远和平。希望奉献精神能永留人间。

五、推荐名言:

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组名言:

(103页的名言)

《炮手》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的春风给原本机械、沉闷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在短短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在《炮手》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地体现着这一点。

一、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学生走进课堂。

"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互动的起点,教者应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迫切参与其中,都跃跃欲试,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情境。在《炮手》的教学中,我主要用语言来渲染。饱含感情地读,感情地说。这样以情感打动情感,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把握住了文章的脉络。

二、以读为本,体会感情。

首先我问学生怎么样才能读好对话,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让他们带着这些经验来反复朗读,通过读理解将军以及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到炮手身上所凝聚的奉献精神。但在教学中由于操作上的欠缺,课堂效果不是很好,今后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以后将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炮手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在一百多年以前,德国军队入侵法国,强行侵占了巴黎郊外的小山村,并在这所山村的人家中驻扎部队,企图下一步袭击巴黎,霸占法国领土。但是一位普通的法国的士兵,一位爱国的士兵,一位默默无私奉献的士兵,用心血谱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课文写的就是在这场正义的保卫家园的自卫战争中一名普通炮手的感人故事。当将军发令向德军的驻地——一座红瓦白墙的房子开炮时,炮手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命令,向那座房子开炮,而那座房子却是他家唯一的财产,多么令人赞叹,多么令人震撼啊!

这个故事不长,全文以人物的外貌、神态的描写并以对话为主贯穿全文。他们的对话完全是一个长官与一个严格执行命令的士兵之间简短的一问一答,文中在写对话的同时描述炮手的神态变化,他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形象地表现了炮手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句子的理解和感悟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本年的阅读要求中提到:要指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阅读,我设想通过充分地读,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炮手的内心世界,感悟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从作战的全局着想,而牺牲“小我”的默默奉献精神。

二、学情分析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战争的实质不甚了解,而本课的时代背景和我们现在相距一百多年,考虑到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可能有困难,上课前鼓励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战争的影片,了解战争的目的、意义,懂得军人的使命是为了祖国的安全,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读懂课文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5个,会写9个。

2、找出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炮手的心情。

3、用联系上下文和比较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苍白、煞白、惨白、凛冽、喝彩、仅有“等词语。

4、学习课文,理解“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为什么还要瞄准房子开炮?”

5、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炮手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

6、续写“战争结束后,炮手回到了故乡……”,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多种手段 创境激情

1、板书课题:《炮手》,齐读。问题:你知道炮手吗?为什么课文以“炮手“为题?

2、同桌交流,你对战争了解多少?战争中作为军人,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3、出示插图,看看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执行什么任务?远处的浓烟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同桌或小组内相互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特别注意多音字“颤”的正确读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名朗读。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相互交流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交流 具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设法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2、细读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或者有什么问题。(如: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还要亲手炸掉?)

3、再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解决刚才的问题吗?

4、小组讨论,自己有什么想法,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还有什么问题?

5、梳理小组同学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准备提出全班解决。

6、全班反馈,集中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

7、教师点拨,深入理解。问题:课文用了哪个表示颜色的词语来描写炮手不同时刻的神态?几次使用有什么不同?找出来反复读一读(苍白——煞白——惨白),用心品味一下炮手神态的变化。[点评:关键处,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8、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凛冽、喝彩、仅有。

9、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突出重点 精心品读

1、师:同学们的问题解决了,我也有两个问题请大家解答,可以吗?

(1)为什么裹着大衣的副官冻得浑身打颤,炮手的额头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

(2)敌军驻地——红瓦白墙的农舍被击垮后,将军连声喝彩“干得好!”炮手的脸颊上却流下了悲伤的热泪。(师:先不忙着回答,找出这两处句子多读几遍,再联系前后内容想一想。)

2、比较两组句子,体会炮手的内心世界。

“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大颤,可炮手的额头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干得好,伙计!这座农舍看来不太结实,它全垮了!’”将军连声喝彩,回头微笑着看看炮手。可是,他大吃一惊:炮手的脸颊上流下了两行热泪。”

(1)读一读。

(2)比一比,发现了什么?

(3)想一想:为什么炮手与别人的神态截然相反?

假如你是炮手,当时会怎么样呢?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写,你读了之后印象如何?

(4)议一议(交流刚才的问题)。

(5)有语气地读这两组句子,认真体会炮手的内心活动。

3、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和旁白同桌齐读)

4、说一说,这时你的心里有是怎么想的?(可自言自语,可随意跟他人交流。)

5、教师小结。

(五)续写课文,拓展延伸。

1、范读。

2、师: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消灭侵略者,炮手奉献出自家仅有的一点财产——红瓦白墙的房子。请同学们替作者续编故事——战争胜利了,炮手回到亲爱的家乡……

3、学生续写。

4、反馈。

(六)检查指导写生字(略)

五、案例点评

本课设计突出了以下几点:

1、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本课设计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具体感悟”、“突出重点,精心品读”等环节,引导学生渐进有序地读书,理解、感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课改新理念。

2、“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整课书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方法,有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带着问题认真、充分地阅读,细心品读,以读促讲,以读代讲,以读代教。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突破课文重难疑点。

3、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苍白、煞白、惨白”进行比较,仔细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帮助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对两组对比句的重点学习,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主人公为国家、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家的牺牲精神的领悟。

4、注重教给阅读方法。现在的教学是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师整篇教学设计为学生提出了一种‘整体把握——具体感知——重点突破”的有序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两组对比句时,又具体设计了“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教学生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认真研读,深入理解。持之以恒,学生自能阅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5、调动学生情感参与。教材编者在《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建议中告诉我们:“调动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教师把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教学开始,就通过解题,交流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出示课文插图等手段,调动学生情感。教学中,又通过人物神态变化的比较,感情朗读,角色移位,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形式促使学生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炮手“心理相融”。

炮手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炮手》一课记叙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中一名普通炮手的感人故事。当时,德国军队已侵入巴黎郊外,当将军发令向德军德驻地——一座红瓦白墙的农舍发炮时,炮手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命令,而这座房子却是他家仅有的财产。

全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贯穿全文,所以主人公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形象地被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记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炮手在神态、语言变化中流露出爱国之情。

3、体会炮手神态地变化,对比的描写手法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的教学,体会炮手在神态、语言变化中流露出的爱国之情。

2、难点:体会炮手神态的变化,对比的描写手法对表现课文中心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爱的奉献》,创设情境,揭示主题“奉献”,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的材料产生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火花,这样引入课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抽生读,其余学生跟读。

4、辨析几个较难的字形,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它。

5、两人互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自主学文的空间,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在读文过程中识记生字新词,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初步认识字形,使汉字与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交流探究、入境感悟。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观察插图,你在图上发现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3、这是谁家的房子,你是从课文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仅有”抽生读,学生评读,全班齐读。

画外音:这房子就是炮手幸福美满的家,他从小在这里生活,他的美好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现在让他亲手炸毁自己的房子,他的内心能平静吗?我想,他肯定是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1、默读课文,在文中用“——”画出描写炮手脸色变化的有关句子,读一读。

2、比较:“苍白”“煞白”“惨白”有什么不同?出示金钥匙,教给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为什么说炮手的脸色苍白?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抽生读2—4自然段,评读,分角色读。

4、为什么说炮手的脸色煞白?他当时的心情怎样?各学习小组分角色读5—8自然段,评读。

5、为什么说炮手的脸色惨白?他当时的心情怎样?读9—10自然段,评读,分角色读。

6、再次比较“苍白”“煞白”“惨白”有什么不同?

画外音:通过刚才联系上下文理解,我们知道炮手的脸色越来越白,从脸色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炮手的心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矛盾。他愿意炸毁自己家的房子吗?他愿意让德国军队欺凌自己的祖国吗?

1、炮手的心情很矛盾,你还可以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用“——”在文中勾画出来。

2、读自己勾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理解“凛冽的寒风”“打颤”“喝彩”。

3、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炮手这时却流下了热泪,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画外音:作者正是用了这种对比的写法,写出了炮手矛盾的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对比的描写手法的合理运用来更形象地表现炮手默默奉献,牺牲自我的精神。)

1、炮手明明知道那是自己家的房子,为什么他还要瞄准房子开炮呢?

2、如果炮手不开炮会是怎样的结果?再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炮手此时难受的心情。

3、当将军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会怎么说?如果你在现场,你会对炮手说些什么?你觉得炮手是个怎样的人?

画外音: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家园,他的父母有可能受尽了德军的折磨,而现在他却亲手炸毁了它,这种奉献精神是多么的无私啊!

(四)课堂延伸,发挥想象。

战争结束了,士兵们可以回到故乡与自己的亲人团聚了,炮手也迈着沉重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家乡会看到什么?他的心情怎样?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他后悔过吗?乡亲们看到他后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

续编故事《炮手》,战争结束后——

(设计意图: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它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的设计,能调动学生自身积累的知识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使教学内容新鲜而充满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五)板书设计

炮 手

(默默奉献)

军 官 们 苍白、煞白、惨白

打 颤 滚 下 汗 珠

喝 彩 流 下 热 泪

炮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从作战的全局着想,而牺牲“小我”的精神。

3、抓住人物对话,理解说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炮手与将军间的对话,理解说话时的心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读通课文,认识课文中生字新词。了解课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们听,(播放视频)随着一声声炮响,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跨越历史长河,走进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冬日。德国军队入侵法国,强行侵占了巴黎郊外的小山村,并在这座山村的人家中驻扎部队,企图下一步袭击巴黎,霸占法国领土。法国人民为了不让自己的国土被侵略,奋起反抗。这是一场正义的,保卫家园的自卫战争。

让我们走进这场战争,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课文主要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谁?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

二、找出神态,理解课文

1、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却要亲手炸毁了它。他的内心经历了一番怎样的思想斗争呢?请大家翻开课本99页,“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并想像他当时的心情,简单写在课文语句旁边。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语句:

(1)苍白——煞白——惨白

一个脸色苍白的士兵应道。

士兵的脸色煞白。

炮手的脸色更加惨白了。

在这些语句中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是什么?(苍白、煞白、惨白)这三个词有什么共同点?(都有白字,都是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意思相近。)能调换前后顺序吗?为什么?(苍白:脸上没有血色。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惨白:面容没有血色。为什么士兵脸色由苍白变煞白变惨白,让我们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出示课文)

为什么士兵脸色苍白?你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将军了嘹望小村令士兵想到了什么?小村曾经是士兵的什么时候呆过的地方?(幼时玩耍、嬉戏的乐土。)

为什么脸色煞白?那座红瓦白墙的房子曾经是士兵的什么?他曾在那里度过了怎样的时光,在那里得到了什么,那里凝聚了他的什么情感?

为什么炮手脸色更加惨白?你们爱自己的家吗?为什么?那炮手呢,他曾经在家里得到了什么?

苍白—煞白—惨白三个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炮手内心的情感变化,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同桌两个同学,你们自己分角色,一人当士兵,一人当将军读读这段课文中两人的对话,走进当时他们的内心。

谁愿意当将军,谁愿意当士兵?你们两读一读,只读人物对话。谁来评一评他刚才的朗读。

我们齐读。

(2)透过他们那简洁的'对话却让我们感受到炮手那复杂的内心,课文中还有描写炮手神态的句子吗?

课件出示: “这时,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理解“凛冽:刺骨寒冷;打颤:发抖”。裹着的大衣军官们在打颤,而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体会为家的失去而紧张、痛苦、绝望,为家人的安危而担忧。为是否炸毁家而矛盾。)这时炮手有可能在想什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走进炮手的内心)

谁感受到了紧张、恐惧、矛盾?请你读给大家听。齐读。

炮手的内心被巨大的痛苦折磨着,他是怎样做的呢?(他服从了命令,仔细瞄准目标,开了一炮。)理解:服从。从服从说明炮手是个怎样的军人?(军令如山倒,服从命令是一个军人的天职。称职、优秀)

为什么炮手要仔细瞄准,去掉仔细这个词语行吗?你体会的很好,你读读看。齐读。

从人物的神态,我们体会到了他的内心。课文中还有描写炮手神态的句子吗?

课件出示: “可是,他吃了一惊:炮手的脸颊上流下了两行热泪。”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炮手为什么而流下的泪水?再看看前文,将军连声喝彩,回头微笑着看看炮手。将军为什么喝彩,微笑?炮手的泪水中也含着怎样的情感?

凝聚着多少情感的泪水,多么值得骄傲的泪花。你感受到了吗?你读读看。

“请您原谅,将军。”炮手低沉地说:“那是我家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从低沉看出炮手此时的心情怎样?(为失去家园而伤心、沉痛)仅有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你读一读,你特别强调了哪些词语?为什么这么读?

让我们齐读这一段。

三、拓展想象,升华情感。

1、(出示插图)多么伟大的爱国情怀,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这是一个爱国者对于祖国真挚的爱,这份爱既深沉而又凝重。当将军听说那是他家唯一的财产后,被炮手那无私、伟大、崇高的奉献精神震撼了,郑重地向他敬了一个军礼。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将军,你想对眼前的炮手说些什么?(再次揭示中心,表达敬佩、赞美、喜爱之情。)

2、“炮手”课文以此为题,如果请你试着给课文换个题目,你准备用什么题目?(为国奉献的炮手、毁家报国的炮手、舍家为国的炮手……)

四、收集资料,课后延伸

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炮手啊!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早日把侵略者赶走,毅然舍弃了自己的小家。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炮手这样甘于为国家奉献的好战士,法国军队最终打败了侵略者,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像这样的人你还知道多少?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做好记录后和同学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具有炮手精神的人。

炮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揣摩炮手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炮手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利益,“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能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并以此来理解句子意思。

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炮手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直击“语用”。

谈话导入,为“手”组词,调集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并在其上进行有效建构。为“炮手”的“手”选择正确解释,训练中夯实语言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大声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试着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课文主要内容镂空,为学生搭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梯。)

三、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课件出示探究点)炮手愿不愿意炸毁自己的家呢?反复读一读课文,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温馨提示: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炮手心理变化的有关词句)

(1)自学(4分钟)

(2)小组交流

2、展示汇报、品读课文

预设一:“是,将军。”一个脸色苍白的士兵应道。

他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苍白?让我们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1—4自然段。

追问:将军在瞭望什么?士兵心中在想什么?他是多么担心将军下令炸毁他家的房子啊

预设二:士兵的脸色煞白

A.士兵的'脸色煞白,他看到了什么?

B.能通过你的朗读读出他的心情吗?(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过渡:你还从哪儿看出士兵不愿意炸毁自己的家?

预设三:(课件出示)炮手的脸色更加惨白了

A.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炮手却如此痛苦,前额上滚下了大粒的汗珠,将军的脸色为什么会惨白?此时他将是怎样的心情(这种运用对比手法,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

B.(语言训练)当将军用望远镜仔细地瞭望着河对岸的小村时,炮手担心的脸色,因为那是;当将军让炮手看那座红瓦白墙的房子时,她害怕的脸色,因为那是;当将军下令炸毁自己家的房子时,他痛苦的脸色,因为那是。

C.让我们把炮手的这些感情从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有感情的读出来吧。(分角色读文)

预设四:敌人被消灭了,这时将军和官兵们都为胜利而高兴,炮手的脸颊上却流下了两行热泪,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五个自然段)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士兵?(6)师小结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生活中这样甘于奉献、能舍小家保大家的人还有很多,奉献精神无处不在。(播放幻灯片)

五、续写课文:

战争胜利了.......

六、作业超市:自选其中的一项作业予以完成。(课件出示)

1.在课后积累关于奉献的名言诗句和故事读一读。

2.把这个故事复述给亲人、老师或者小伙伴听。

板书设计:

炮手

苍白对比

煞白对话

惨白

抓关键反复读

炮手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抓住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揣摩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炮手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

3、渗透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及对比的写法。

教学重点:

抓住“苍白、煞白、惨白”等词语以及文章两处对比描写,体会炮手心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炮手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文感悟

(一)抓住人物对话,体会写作特点。

1、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非常有特点,尤其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请大家翻开课文第101页,快速读课文,找到炮手和将军的对话,试着读一读,看谁读得最符合他们的身份。

2、你们觉得,将军在发号施令时,他的语气应该怎样?炮手的回答呢?(全班分角色读)是啊,军人在战场上,对话简洁明确,绝不拖泥带水,同学们让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全班分角色读对话。

3、对话中,我们了解到,开始将军让炮手炸毁的是德军的什么?将军叫炮手炸,炮手就炸,这叫什么?结果炸毁的是什么?你从课文哪里知道的?炸毁的是自己仅有的一点财产,虽然炮手和将军对话看起来是那样的简洁、平静,但从他的神态可以感受到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早已翻江倒海。

(二)抓住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心情。

1、虽然炮手和将军对话看起来是那样的简洁、平静,但从他的神态可以感受到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早已翻江倒海。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炮手神态的词语。同学们读书可认真了,能抓准表现炮手内心痛苦的词语。

2、认真读一读与这些词语相关的语句,

思考:

炮手的神态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从中你能体会到炮手怎样的心情?你不但找得准,读得也不错。你真是用心、用情去读书。只有把心融入文字,才能读出这么真切的情感。你不仅读懂了文字,你还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真了不起!

交流:

A、当将军用望远镜仔细地瞭望着河对岸的小村时,炮手可能在想什么?(对岸的小村是自己的家乡,多少熟悉啊!自己的家乡被德军占据了,又恨又担心所以脸色苍白)

B、当将军让炮手看红瓦白墙的房子时,如果你是炮手,你此时在想什么呢?(想到在这里和家人度过的美好时光,想到德军占据了自己的家园,很愤怒,想到家可能要被炸了,很着急,很担心。)是啊,你都钻到炮手的心里去啦!你和炮手想到一块儿去了。将军关注的范围越来越小,目标越来越接近炮手的家。炮手的心情越来越担心,越来越害怕,所以,他的脸色由苍白变得煞白。看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还可以经常试着用用它。终于,将军下达了残酷的命令,读(炮手的脸色更加惨白了。这时,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

C、导读第十自然段的前两句,读中体会炮手复杂的内心。试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把自己当成炮手,想着当时的心情,就能把语气出来了。

D、出示图片(红瓦白墙的房子),介绍他的家,从而深入炮手的内心。炮手花费了自己十多年全部的.积蓄才买了这幢房子,红瓦白墙,多么漂亮!为此,当时他还特意开了宴会进行庆祝。在这里,他和家人一起度过了最快乐的时光。他多么爱自己的家呀!

E、在第十自然段中,从炮手和军官们的强烈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紧张、痛苦)为什么寒风凛冽,炮手却流下大粒的汗珠?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这样?同学们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对比,再次真切地体会到炮手紧张、痛苦的心情。

F、渗透对比的写作手法,找出课文后面还有一处对比的句子。像这种采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人物心情的句子课文后面还有一处,大家找找。

(三)升华感情,学习奉献精神

1、炮手的内心痛苦、紧张、不安,可战场上,得争分夺秒,他必须在短时间内作出决定。出示故事背景资料。讨论:如果不给它一炮,会怎样?在一百多年前,德国侵略法国,德国军队打到了法国的首都巴黎的郊外,情况十万火急。在战火中,法国的大片土地被占领了,许多房子被战火毁掉了,许多老百姓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流离失所。

2、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他选择了炸毁自己的家。尽管他内心痛苦,可是他的行动是那样的坚决。读第10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3、小结写作方法: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与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请大家运用这些方法,来写一写当将军了解这些情况后,会怎样呢?学生进行续写。

生1:将军听了这番话,他说:“你是一位舍家卫国的战士,我们要向你学习。”

师:他是抓住人物语言来写的。

生2:将军很受感动,于是他们又为他重建了一个新家。

师:他是抓住人物行为来写。

生3:将军了解了这件事后,安慰了他。后来,法军胜利了,将军筹备了一些资金,给炮手冲盖了一座漂亮的房子。但是,炮手永远忘不了那座房子。

师:此时此刻,将军对士兵的最大的奖赏是什么呢?

出示幻灯:将军听了这番话,充满了敬意,缓缓地举起了右手,向他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是啊,想说的太多了,千言万语化作一个庄严而神圣的军礼!

4、再读课题,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炮手?(舍家为国、甘于奉献、爱国、大公无私)

5、小结,说说身边的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炮手,他虽然击毁了自己的家,但是却保卫了大家的家,捍卫了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奉献。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中,同样有许多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着自身的光和热,像默默无闻的清洁工,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民警,救死扶伤的医生,勇冲火场的消防员??他们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让我们充满感情地读读关于奉献的名言。

6、读奉献名言。

三、课后拓展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炮手回到家乡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请你以“炮手回乡后??”写一或几段话。(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与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也可以用上对比的写法。)

教学反思:

一、巧用多媒体资源,打下情感铺垫。

“调动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我把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作为本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在上课前、后就通过歌曲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开始又与解题、交流收集有关战争的资料,出示课文插图等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在课外延伸部分,借助多媒体,在《爱的奉献》音乐中,展示各行各业人们默默奉献的图片,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奉献的人,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多为别人着想,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二、学生是阅读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本课感悟课文部分通过“抓住人物对话,体会写作特点。”、“抓住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心情。”“华感情,学习奉献精神”等环节,引导学生渐进有序地读书,理解、感悟。教学中又通过人物神态的比较,感情朗读,角色移位等,特别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朗读描写炮手神态的句子。在课文的高潮处设辩论:炮手该不该炸毁房子?让学生深入体会领悟到炮手由于爱国,要亲手炸掉自己家时的矛盾心情及炮手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精神,促使学生与文中主人公——炮手心理相融,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课改新理念。

三、充分挖掘教材,注重语言运用。

本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苍白、煞白、惨白”进行比较,仔细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帮助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对两组对比句的重点学习。虽然课文短小,但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却很传神生动。主人公为国家、为人民利益,默默炸毁自家房子的奉献精神跃然纸上。于是,我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相机续写:当将军知道真相后,会怎样?水过无痕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存在问题。

上完这节课之后自己总觉得不够味,没有够到文脉,没有深刻的体会到炮手当时的心情。回想起来,画出炮手神态的句子就是为了体会炮手的心情,在知识方面过多地牵扯精力,所以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读去体会。这大概就是更重视“知识性”而忽略了“人文性”。知识很扎实,但没有深刻的体会到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一节课,要恰当的把握好“知识性”和“人文性”的“度”让课堂扎实而充满激情。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炮手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抓住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揣摩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炮手为了国家、人民利益,默默奉献、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苍白、煞白、惨白”等词语以及文章两处对比描写,体会炮手心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对炮手思想感情、奉献精神的体会。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文感悟

(一)抓住人物对话,体会特点。

1、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非常有特点,尤其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请们翻开课本101页,自由朗读课文,找到炮手和将军的对话,试着读一读,看谁读得最符合他们的身份。

2、你们觉得,将军在发号施令时,他的语气应该怎样?炮手的回答呢?谁愿意为我们读读2—10自然段。(抽生分角色读),生评价。

3、军人在战场上,说话非常干脆,绝不拖泥带水,让我们再来感受一次,好吗?(全班分角色读)

4、对话中,我们了解到,开始将军让炮手炸毁的是德军的什么?将军叫炮手炸,炮手就炸,这叫什么?结果炸毁的是什么?(板书)

(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情。

1、虽然炮手和将军的对话看起来是那么的简洁、平静,甚至看不出丝毫的犹豫,但此时此刻,炮手的内心早已经是翻江倒海,这从他的神态就可以清楚地了解。默读课文,勾出描写炮手神态的词语。(抽说、出示)

2、认真读一读与这些词语相关的语句,思考:炮手的神态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从中你能体会到炮手怎样的心情?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这些词语旁边。

3、我们来交流交流。

5、(出示2—4自然段)请个孩子来读读这部分文字。

6、炮手的脸为什么会苍白?你从中体会到了炮手怎样的心情?(抽说,相机评价,并指导读。)

7、(出示5—8自然段)士兵的脸为什么变得煞白,从中你又体会到了炮手怎样的心情?当将军让炮手看红瓦白墙的房子的时候,炮手可能会怎样想?指导朗读。

8、将军关注的范围越来越小,目标越来越接近炮手的家。炮手的心情越来越担心、越来越害怕,所以,他的脸色由苍白变得煞白。终于,将军下达了残酷的命令——

9、(出示9—10自然段)士兵的脸色变得惨白。想象炮手的家。

10、导读10自然段,从炮手和军官们强烈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说)

11、可他毕竟是一个军人,战场上,一切都要在短时间内作出决定。他服从了命令。

12、导读12—13自然段,你从中读懂了什么?为什么?相机出示最后一段,指导读。

(三)升华情感,学习奉献精神。

1、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家,为什么还要瞄准房子开炮?他不炸不行吗?这可是他家仅有的一点财产啊!(生讨论交流)相机指导第一段。

2、如果不炸掉德军驻地,一旦巴黎被占领,会发生什么?炮手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他选择了炸毁自己的家。尽管他内心痛苦,可他的行动是那样坚决。(再读10自然段最后一句)

3、现在我们再读课题,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炮手?(生说)

4、他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却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个军人崇高的品质。此刻,如果炮手就站在你跟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5、小结:他们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充满感情地读读关于奉献的名言。

(四)、布置作业:续写《炮手》。

教学反思:

《炮手》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的是100多年前,在巴黎郊外,一名炮手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而亲手炸毁自己家的感人故事。

这个故事不长,全文以人物的外貌、神态的描写并以对话为主贯穿全文。他们的对话完全是一个长官与一个严格执行命令的士兵之间简短的一问一答,文中在写对话的同时描述炮手的神态变化,他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形象地表现了炮手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句子的理解和感悟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新课标》的阅读要求中提到:要指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阅读,我设想通过充分地读,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炮手的内心世界,感悟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从作战的全局着想,而牺牲“小我”的默默奉献精神。在《炮手》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地体现着这一点。

一、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走进课堂。

“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兴趣是学生互动的起点,教学者应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迫切参与其中,都跃跃欲试,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情境。在《炮手》的教学中,我主要用语言来渲染。饱含感情地读,感情地说。这样以情感打动情感,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把握住了文章的脉络。

二、以读为本,体会感情。

首先我问学生怎么样才能读好对话,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让他们带着这些经验来反复朗读,通过读理解将军以及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到炮手身上所凝聚的奉献精神。同时分角色朗读,但由于时间把握不到位,所以分角色读的不是很多,今后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以后将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