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西西文学 > 情感 > 情感文章 > 正文

艾草静默

作者: 刘帆2023/06/22情感文章

不如说她就是艾草,前世是秉持静默的艾蒿。那个端午,她匆匆来,为嗅刚收割的艾草香。她告诉他,她喜欢端午晨曦中带露水的艾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她长得不算漂亮,但很耐看。神似一株艾草,纤纤细细,悲悯矜持,是他喜欢的形象与味道。

他和她相遇在大学校园,那天是端午,都去买艾草。每人手捧一把艾草,说端午话屈原,艾草穿针引线,他们相识相知。两人对世界认知高度一致,甘守素淡,但有底线。只是造化弄人,走出校门,他们天各一方。大学毕业三十年间,他们一直有联系,相互砥砺支撑。刚踏入社会时,他们都暂且放下兴趣爱好,专业上孜孜以求。人到中年后,他们相约重拾喜欢的文学。

近年来,他响应乡村振兴送文化下乡的号召,在边远小村建了书院。书院门前是黄河的一条支流,书院周边,漫山遍野生长着栎树,风一吹,山林如海,又静默又热闹。选址于此,还有一个无人知晓的原因,栎树丛中,适合种艾草。

栎树和艾草,皆不事张扬,气质里沉潜着甘被遗忘的静默。

她喜欢艾草,他喜欢栎树。栎树是木本,艾草是草本。艾草香,带乡野的粗粝;栎树香,似有若无不着痕迹。艾草和栎树身上有他们同喜的风格——粗朴、清洁、守拙,随遇而安又生机盎然。他和她,如栎树与艾草,如城市与乡村,如黄河与长江……和而不同。

她饮长江水,他长黄河边。他听她讲家乡江水和香草,她听他讲黄河大河风物。

她生在端午,更懂端午: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屈原去意已决,抱石投江,唯留吟咏在江面飘荡: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汨徂南土……从此,每逢端午,人们用箬竹叶、白丝糯做枕头粽,乘小船到河中央,边投粽边唱:鱼兵虾将听我言,莫吃屈原大好人,要吃就吃枕头粽……还要在大江口"扒龙船",几十条龙舟竞渡,裹挟楚地神秘巫风与野性。其他诸如挂菖蒲、簪艾草、做角黍、插朱符、饮蒲酒等等,皆有滋味。

在他的老家,端午节氛围似乎不如她家乡的浓烈,显得简朴一些,粽子,多是包的或买的,艾叶是自采的;香包、彩线绳,也是各家母亲做一两个给孩子祈福,赛龙舟的盛况也并不多见。彼时岁月,对于端午精神的领悟,他不如她深刻。

每年端午,她会来看他。他特意种上的艾草,为她。她来了,艾草静默,她也静默,但内心泉涌如春。她乐意在书院安静写作,为书院有缘人布道。

疫情期间,出行不易。他静心整理书稿,散文集和诗集初成,他请她挑一本写序。她戏谑:初心与创意皆好,但要回答两问题,满意了我就写。你认为散文和诗的区别?你认为好诗有哪些特点?

他很快有了答案:散文如面粉,是面,诗歌如粉面,是粉,二者精细提纯程度有别。极尽含蓄或极尽张扬的,写成诗;平实或散淡一些的,就写成散文。好诗的特点,是有充足诗性、灵性,意象充沛。如火花跃动,如明星闪烁,如灵光乍现。她满意这个答案,选了为诗集作序。

2022年,又时近端午了,如果端午是散文,艾草就是诗;如果艾草是散文,那么艾草的秉性,就是诗。

这个端午,艾草茁长静默,他亦安然静默,他和艾草一起,等她来嗅艾香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