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西西文学 > 散文 > 抒情散文 > 正文

相片纸袋留下光阴记忆

作者: 邱崇禄2023/08/10抒情散文

现如今,手机摄影越来越便利,随手一拍,人人都可以拍出美照来。这些照片,也使人们享受到审美以及社交上的便捷。在过去,要想拿到一张照片,需经过拍照、冲洗、修底、印片、放大、上色等一系列繁琐程序。

不过,正是因为流程的琐碎,才突显了影像的珍贵,照片成为当时人们最珍爱的物件。老舍曾在散文《相片》中写道:“在今日的文化里,相片的重要几乎胜过了音乐、图画与雕刻等等。在一个摩登的家庭里,没有留声机,没有名人字画,没有石的或铜的刻像,似乎还可以下得去;设若没几张相片,或一二相片本子,简直没法活下去!不用说是一个家庭,就是铺户、旅馆、火车站、学生宿舍,没有相片就都不像一回事。”

笔者收藏了许多老相册,里面摆放着与主人相关的老照片。从一张张泛黄的老相片中可以读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翻阅这些老相册,就像倾听一架老式留声机上的旧唱片,在委婉低回的曲调中,寻找岁月的共鸣。

在初看这些老相册时,里面常有一些夹杂物不时地跳出来:有纸币、粮票、剪报、老发票、老烟盒、老糖纸、老酒标;有介绍信、会员证、贺年卡、年历片;有毕业证书、献血证明、入伍通知;甚至还有枯萎的小花朵、漂亮的昆虫标本……这些显然是相册主人当时的留存物。

然而,相册里留存最多的还是相片纸袋。在银盐洗印相片的年代,相片的底片极其珍贵,只有依靠它才能印出一张张相片来。为了保护这些稚嫩娇气的底片,照相馆的师傅为它们量身定做尺寸合身的乌膜纸袋,以免它们被剐蹭划伤。为此,很多照相馆还在相片纸袋上印制了保存方法:“底片放阴凉干燥处,勿受潮湿勿握手印,防止热气和水渍。”

笔者收藏的相册中的这些相片纸袋,不仅大小尺寸各异,而且纸张的材质,上面所写的内容以及字体、颜色也不尽相同。在这些老相片纸袋上,除了标注照相馆名字外,还粘贴着一张带框线的小纸条,这张纸条的栏框中有风格各异的字迹,记录着顾客的姓氏、所需相片的尺寸、加印的张数、取回的时间以及所用金额等。

如今回首这些相片纸袋就会发现,不同时期的相片纸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留下了不同时期的历史印记。更重要的是,这些相片纸袋会留下照相馆的电话、地址等信息,为研究照相馆的变迁提供了资料。

笔者有几张与大北照相馆相关的纸袋,一张纸袋上面写着“北京新大北照相馆”,地址是“北京前门大街2号”,电话号码为六位数:“75.0863”,另一张写着“北京大北照相”,地址没变,电话则上升为八位数。

查阅电信方面的史料可知,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城里的电话号码为五位数,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电话号码由五位数过渡到六位数。1994年,电话号码上升到七位数,1996年,电话号码变为八位数。据此,笔者收藏的这两张,一张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张是1996年之后。

后来笔者又在网络上找到了几张大北照相馆不同时期的相片纸袋,通过相片纸袋上电话的变化,就可以一窥其变迁。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北照相馆的相片纸袋上,写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字样,地址是“北京前外石头胡同路西”,上面写有电话号码:“电话三局,楼上大客厅0706,楼下营业部0806”。公私合营之后,相片纸袋上有“国营”二字,地址是“北京前门区石头胡同”,电话仍然是“(3)0806”。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北照相馆的地址变为“前门大街1号”,电话号码则变为“7.0863”。从这些相片纸袋上地址和电话号码的改变,不仅能感知大北照相馆的发展,也能感受到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笔者少时,生活轨迹集中于珠市口西大街、虎坊桥、菜市口一带,记忆中这里有好几家照相馆。如珠市口西大街路北的中华照相馆、骡马市大街粉坊琉璃街北口外东侧的永生照相馆、果子巷北口外西侧的华昌照相馆、菜市口丁字街南侧的人民照相馆、广安门内大街西端路北的红都照相馆、广安门外大街路北的新风照相馆以及骡马市大街路北的凤凰摄影厅(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等,这些照相馆都是笔者曾经光顾过的地方。

相比而言,宣南地区的这几家照相馆中,人民照相馆以门面壮观、摄影室多且空间大而享有盛誉。当年,它位于菜市口丁字街的正南,门脸向北,正对着宣武门外大街,是宣南最为繁华热闹的地区。由于极佳的地理位置,人民照相馆门前每天热闹非常,而照相馆大玻璃橱窗里展出的靓照,也吸引着路人的眼球。

当时宣南这几家照相馆业务都不错,但要接待人数多一些的集体合影照,那就非人民照相馆莫属,更好的摄影设备和空间,使得各大机关、团体纷纷到此来合影。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人民照相馆还增加了出租照相机、快修照相机的业务,这无疑扩大了它的经营范围。普通百姓押上户口本,就能租赁一台照相机尝尝鲜。因此,到了节假日,人民照相馆里异常火爆。为确保服务质量,人民照相馆的领导会亲临工作一线,老技工则全部上阵。那时,每逢节假日,到人民照相馆拿号排队等待拍照的场景,至今留存在许多宣南老百姓的记忆中。

笔者也有一张人民照相馆的相片纸袋。正面是用魏碑字体写成的馆名,馆名下方的长条形红框内,配有人民照相馆的拼音。在馆名与拼音之间,是两片红叶托举果实的图案,果实图案下方则是镜头光圈环的图案。六位数的电话号码,沿着镜头下沿的半圆,呈弧形排列,电话号码下方是照相馆的地址。整个图案设计简洁明快,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笔者也查阅到一张标有明确日期的人民照相馆的相片纸袋,上面印有日期:1984年7月20日。洗印照片的人姓张,一寸四张的照片收费5角2分,相片纸袋上的电话号码也是六位数。由此可见,两张相片纸袋的年代相隔不会太远。

当年,照相馆都会精心设计,力求制作出有个性特点的相片纸袋。比对不同时期的相片纸袋,也能感受到社会的变迁。比如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商业店铺公私合营,这在相片纸袋上也有鲜明的体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代印记就更明显。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各种新颖的设计,层出不穷。

老的照相馆帮人们记录下光阴的故事,而相片纸袋,又将这些故事收入囊中。以至于在很多年后的不经意间,它们还原出当年的秘密。小小的相片纸袋,既有历史,也有乡愁。